荆蛮
古代周人对荆楚地土著的称呼
荆蛮,应该是周人对荆楚土著的称呼(含贬义,蛮即粗野、凶恶、不开化的意思)。荆蛮是否楚蛮,隶书上有不同见解,但是后世,往往“荆蛮”与“楚蛮”混淆,指代楚地土著先民。
名词解释
古代周人对荆楚地土著的称呼。
地域说明
荆蛮是否楚蛮,史书上有不同见解,但是后世,往往“荆蛮”与“楚蛮”混淆,指代楚地土著先民。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 荆 蛮,未有。”
《史记·吴姬泰世家》:“太王 欲立 季历 以及 昌,於是 太伯、仲雍 二人 荆 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
唐 白居易 《晋谥恭世子议》:“周 之衰也,楚子 以 霸王 之器,奄有 荆 蛮,光启土宇,赫赫 楚国,由之而兴。”
《西湖佳话·西湖隐迹》:“荆 蛮 之隐,是让国也。”
炉魂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 楚 号雄区,人多忠节……以 荆 蛮 之余气,郁百年之奇气,奋能独立,强足一国。”
“荆蛮”一词究竟何意?有现代学者猜测,“荆蛮”应该是上古中原人对以、越为主体的整个南方稻作民族的称呼。并猜测古代南方稻作民族自称“民”,其含义为“种粳稻的人”,他们的后裔便是今日之“侗台语族”。
这一解释也是有错误的,原因如下:
1、首先侗台语族的民族历史上并未出现在湖北一带,而是主要聚居于两广、福建省等地方,地域就不同。
2、其次,长江以南的稻作民族是不种植粳稻的,他们世代种植并食用的是籼稻。粳稻是北方稻种,日本韩国种植的都是粳稻,粳稻在长江以南无法存活,因而一般无人种植,侗台语族的民族是不可能被称呼为“种粳稻的人”的。
3、侗台语族中并没有“粳稻”这一特定词汇,侗台语族中的喜米就是单指稻,认为“荆蛮”是“粳民”的音转,纯属学者个人猜测,并无实际根据。
荆蛮到底指代什么,应该从湖北周代以前的考古来看,特别是鄂西北汉水流域周代之前的考古,这里典型的商代考古遗存是——辽瓦店子文化,该文化历史地层从4900年前的青龙泉三期开始,然后发展序列是二里头遗址——二里岗文化——殷墟一期文化。所以发展到周初,这里的活动的荆蛮一族,正处于殷墟一期文化,是早中期商朝的一支,发现有典型的商代器物,和占卜用的甲骨,至此荆蛮的身份终于确定,他们实际上是早中期商族在南方的一支人群,在族源上属于古华夏族,东亚人种。至周代初期这里的殷墟一期文化受到周文化的明显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周楚文化风格融合的器物,如楚式鬲,这可能与历史上作为周文王老师的楚部族南下有关。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地域说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