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龙
南阳龙
南阳龙(属名:Nanyangosaurus)是鸭嘴龙超科的一属,是种先进禽龙类,禽龙类后来演化出真正的鸭嘴龙科。南阳龙生存于早白垩纪,它们的化石于中国河南省发现。南阳龙因发现于南阳市而得名。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古生物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伏牛山脉南麓的西峡县内乡县、淅川、镇平县四县境内,自然保护区面积92,667公顷。
历史研究
至1996年阳春,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的教授带领科研组到内乡进行科学发掘。他们先是在内乡县赤眉镇庙山村发掘出了恐龙的肋骨、椎骨、胫腓骨等,后又出人意料地在内乡县夏馆镇上安沟东岭上发掘出土了一具较完整的中等体形的恐龙骨架化石,全长4.5米。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骨架化石,它代表的是禽龙类一个新的属种,即介于鸭嘴龙和禽龙之间的过渡时期的一种恐龙。这一研究成果,把内乡夏馆盆地的白垩纪地质红层整整提前了2000多万年,即距今8000万年前后的早白垩纪,而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则为晚白垩纪。这一研究成果,还打破了骨架化石和蛋化石不能并存的定论。在恐龙蛋化石密集区发掘出土如此完整的骨架化石,在全国尚属首例,弥足珍贵。其成果《河南内乡桑坪组一新禽龙及其地层学意义》发表在2000年《骨脊椎动物学报》上,并将该龙命名为“南阳龙”。
发现命名
南阳龙的化石最初于1994年在河南省内乡县的侯庄村附近被发现。模式种南阳龙朱歌氏(Nanyangosaurus zhugeii)由徐星、赵锡金、吕君昌、黄万波、李占洋和董枝明于2000年描述。属名取自南阳市,种名则是为了纪念该市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传奇军事谋略家诸葛亮。标本IVPP V 11821是南阳龙的模式标本,出土于霞关组,年代为图隆期-坎帕期。化石包括八块后背椎骨、六块椎和三十六块尾椎,以及部分坐骨、前肢和后肢,但缺少头骨。根据描述者的观点,由于其原始特征,南阳龙被认为是白垩纪阿尔比期的产物,但现在根据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该类型地层被认为是图隆期-坎帕期的。
形态特征
南阳龙是一种相对较小的真鸟臀目恐龙,估计长度为四到五米,股骨长度为517毫米。前肢相对较长,手部也很长。手部的第一指完全缺失,包括第一掌骨;根据描述者的说法,这不是保存过程中的意外,而是生物本身的实际情况。因此,该物种可能没有其亲属物种典型的拇指棘。
系统发育
根据描述者进行的支序分析,南阳龙是龙类的基部成员,比原始蜥脚龙更为派生,并与鸭嘴龙科密切相关。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禽龙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填补了鸭嘴龙和禽龙之间的过渡时期的空白。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研究
发现命名
形态特征
系统发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