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屏
江秋屏
江秋屏(1886~1945年),艺名小宝宝。黄陂泡桐店祝家湾人。泡桐店为黄孝花鼓戏(后更名为楚剧)“窝子”,名角辈出,江从小受艺人熏陶,10岁左右以善唱灯戏扬名故里。后拜师江长玉(别号江洋人),16岁搭职业戏班在农村集镇唱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小年夜红、夏世在英租界美观茶园组班演唱。
基本介绍
江表演风度大方、扮相俊美,嗓音清亮、感情逼真,咬字行腔黄陂区乡土风味浓郁,以演传统剧目而享有盛名,角色多为妇女、闺阁小姐一类。花鼓戏迷为之倾倒,常“赶包”(即赶场)在几个茶园连续演出,方能满足众多观众的要求。茶园时兴点戏,他常被点名登场演唱。其拿手戏《十二想》、《吃醋》、《雪梅观画》曾由EMI集团灌成唱片。1912年,与朱福全、胡喜堂等人在法租界首家黄孝花鼓戏戏园共和升平楼组班献艺,以出售门票演出方式取代茶园的卖茶点戏。江的艺名“小宝宝”亦制成巨幅金字匾额悬挂在戏园门口。江所演角色多为闺秀、村姑和家庭少妇。《打连响》为其绝活,手持镀铬的铜管连响,以双手打满花,载歌载舞,连响声脆,铜管闪光,令人眼花撩乱,赢得满堂喝彩。王若愚在《楚剧奋斗史》中说:“那时红得发紫的小宝宝,已是鹤立鸡群、所向无敌”,成为“前台老板的聚宝盆”。
1919年,梅兰芳初来汉口公演,看江演出后,授以化妆技术,并赠送点翠头面及水片。黄孝花鼓戏演员自此始用贴水片、梳古妆大头等发式。
1930年,因倒嗓一度息影舞台。1935年,因不满天仙戏园老板周老九的欺辱,愤然组班赴湖南常德、衡阳市等地演出。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其戏班改名为曙光抗敌流动宣传队,后在常德市黄楚材率领的楚艺抗敌流动宣传队合并,到广西桂林演出,得到欧阳予倩解囊相助,并安排剧场演出。1945年流亡到贵阳市,终因私蓄用尽,无力维持一班人生活,忧郁成疾,于3月5日病逝。
代表剧目有《打金枝》、《打莲湘》、《瓦车蓬》、《四下河南》、《紫荆树》、《灾民泪》等。
江秋屏(1886—1939)艺名小宝宝,黄陂李家集祝家湾人。12岁在湾里唱灯戏,崭露头角。16岁搭职业班,随师江长玉到汉口唱戏。与夏世燮等在英租界辟美观茶园,挂衣演唱,因年轻,唱工好,扮相秀丽,为戏迷所倾倒,往往一场演出,不及卸妆又赶另一茶园,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已成为汉口租界花鼓戏茶园中的佼佼者。
1912年,与朱福全、胡喜堂等组班,在法租界创立武汉市第一家正式花鼓戏院——共和升平楼,花鼓戏由此开始剧场演出。江拿手戏有《王老六吃醋》(饰张二妹)、《酒醉花魁》(饰花魁女)、《蔡鸣风辞店》(饰胡氏)、《站花墙》(饰王美蓉)、《董永分别》(饰张七姐)等,均以唱取胜。《打莲响》本是早期很平常的歌舞戏,旦角都能应工,但只能只手打满花,唯江能双手打,配以镀铬铜管莲响,边唱边舞,满堂喝彩。1919年梅兰芳来汉公演,看过江演出后,授以化妆艺术,赠送点翠头面一幅及水片等物。从此,花鼓戏艺人开始使用水片和裙、披服装。
北伐军进驻武汉市后,江参加共产党人李之龙在汉口举办的中央人民俱乐部,与陶古鹏、李百川3人代表楚剧界向市总工会呈请加入工会组织。“七一五”政变,后被迫回到租界。1930年后入汉口天仙戏院演出。1935年因不满前台老板欺辱,愤然组班赴外地巡演。1938年武汉沦陷时,戏班流动到沙市大陆戏院,取班名为楚艺流亡宣传队。后辗转衡阳市常德市澧县等地,宣传抗日救亡。因生活艰难,人员流散,乃与另一支楚剧队合并,改名为曙光楚剧流亡宣传队,由湖南省进入桂林市。时戏剧家欧阳予倩任广西艺术馆长,为之安排剧场演出,勉强维持一班人生活。1939年初,率戏班流亡到贵阳市市,终因无力支撑,忧郁成疾,于同年3月5日在贵阳病逝。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