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起路东接江干,西邻西湖,长近四公里。西段旧称铜元路、宝极观巷。铜元路,元时为校场,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宝浙钱局,开铸铜元,民国初建路,称铜元路。光绪三十年(1904),在路北侧创办了
杭州市最早的女子学堂,今称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一九五六年,都锦生丝织厂迁此,丝织风景与人像这一东方艺术之花由此走向世界。宝极观巷,宋名
礼部贡院路,明谓茶场巷,清改称宝极观巷。一九六四年,路、巷拓宽拉直后统称保健路,在与
延安路交汇处之西北侧绿地,有“武林城中罕存的
华人遗迹”、省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经幢。一九八一年,保健路并入凤起路,一九九三年又向东延伸,先后并入清远桥直街、贡院前、三角荡、石板巷等杭城最古老的小街巷。清远桥直街宋名普宁坊,俗称清远桥巷。三角荡原有一口三角形水荡,附近有建于
清代的文星阁。贡院前之名则得自贡院,其址原为宋仁和仓旧基,元后迁入贡院,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
杭州师范大学,民国二年(1913)更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涌现出
经亨颐、马叙伦、
陈望道等历史人物。一九二零年爆发了震撼全国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风暴潮”。几经更替,今名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石板巷南北地域历来是杭纺的集中产地,“机抒之声,比户相闻”,一九八七年在西创办了杭州中国丝绸城。二零零三年,凤起路又向西延伸到保俶路,湖光山色,近若咫尺。为使后人明瞭变迁史实,在此立石志念。
凤起路东起环城东路、接凤起立交桥,西至
环城西路,长2865米。此路原为西起西大街(
武林路)东、凤起桥河下,东至
延安路西(
杭州市外贸局),仅100多米的小巷。因西端有凤起桥,称凤起桥河下。1964年与铜元路、宝极观巷合并,称为
保健路。1981年更名为凤起路,东起
中山北路,西至环城西路,被武林路、延安北路截为东、中、西三段。西段,环城西路至武林路,明清时为教场,清末此地曾设铜元局,民国时建路,名铜元路。东、中段,
南宋时已为大道,属报恩坊,南傍小河,是南宋皇帝至
景灵宫祭祀往返的必经之路。民国时填(小)河,将路拓宽,东段取名宝极观巷(因路北侧有宝极观),中段取名凤起桥河下(因有凤起桥)。1993年秋,由于城市发展需要,
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全面改造凤起路,拆迁民房,拓宽西端,并向东端延伸,越中山北路,过清远桥直街、西桥直街,跨中河,过贡院前、三角荡、文星巷,越新华路,穿助圣庙巷、岳家湾,跨东河(建凤起桥),依盐卤缸巷,越建国北路,依秤杆弄,过石板巷,横穿刀茅巷,直插红十字会医院南和环城东路
相交。1995年底全线竣工,长2865米,宽32米,横贯
杭州市市区人口最密集之地。
凤起路的拓展改造不但缓解了
庆春路和
体育场路的交通,而且使
环城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中间多了一道
纬线,为里巷深处的居民在生活、工作、学习、购物、外出等都带来了方便。交通的便利加快了住房改造和城区建设,新建的凤起路平坦、宽敞,四通八达,路两边专业性商店迅速崛起,新兴的电子、家电、皮革、小商品等市场相继开业。按杭州城市商业中心东移的方针,凤起路无疑对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起到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