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志》是由无棣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地方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志记载了无棣县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新编《无棣县志》始修于1983年,共收集文字资料5000余万字,1994年出版。新编《无棣县志》上限起自1840年,有的事件溯至史事发端,下限截止于1990年底。全书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29篇,包括建置、地理环境、人口、农林、金丝小枣、畜牧、渔业、水利、工业、盐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人事·劳动、司法、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情风俗、方言、人物等内容。新编《无棣县志》因其高质量的编纂工作,在2005年获得了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内容简介
历史沿革
无棣县历史上共4次修志。明代《海丰县志》成书于弘治、正德年间 (1506-1521),已失传;清代《海丰县志》刻于康熙九年(1670),张克家编纂,知县胡公著鉴定;清末《海丰乡土志》,成书于宣统二年(1910),张守宣编,仅为一手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民国《无棣县志》,县知事侯荫昌修,1925年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出版。
自然地理
无棣县位于山东省最北端,隶属滨州地区。该县地处鲁北平原滨海地带,东北濒渤海湾,南倚黄河三角洲。境内地形多样,西南部属于黄泛平原,土地平展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东北部则为滨海平原和近海滩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此外,县境中部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矿产资源。
行政区划
无棣县的行政区划历史始于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元朝初期,县境称为棣州无棣县(东无棣),明清时期更名为海丰县。1914年恢复使用无棣县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行政区域调整,截至1990年,全县总面积达1998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41.1万人,其中包括回族、蒙古族、满族、壮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共计约3905人。
经济发展
无棣县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县内主要产业包括榨油、酿酒、纺织、印刷、造纸、小五金等行业,共有手工作坊90余家。1949年时,县工业产值仅有4万元。到了1990年,工业产值增加至24887万元,其中个体工业的增长尤为迅速,达到了10年增长近22倍的水平。全县工业涵盖30多个门类,企业数量超过5829家,其中有两家企业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大中型企业标准。无棣县的产品种类丰富,包括三氯化铝、原盐、汽缸盖、索具、卸扣、莛杆门帘、苇帘、地毯、花边、马绊草制品等,部分产品已经出口国外市场。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3783万元,相比1949年增长了10.7倍,而农业总产值也较1949年增加了4.6倍。
文化艺术
无棣县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自五代以来便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人才。这些名人包括后唐名相李愚、北宋名将张凝、张昭远、著名词人李之仪、元代政治家高仁、明朝政治家王佐、杨巍、谷中虚、清朝考古学家吴式芬、中医师姜笠村以及民国时期的书画家刘业村、张秩山、刘耀南等人。
详细说明
新编《无棣县志》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特别设立了金丝小枣、盐业、畜牧、渔业四个篇章,全面展示了这些行业的资源、起源、生产和管理情况。在水利篇中,记录了无棣县人民对三条主干河道和十条支流的治理,以及开挖幸福河、泊埕河引水渠道的工作,修建了多座水库和拦河蓄水闸,建立了大量的机电扬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