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珍蝶
蛱蝶科珍蝶属动物
斑珍蝶(学名:珍蝶属 violae):为凤蝶总科中小型美丽种类。翅面棕色,斑纹黑色,前翅外缘中上部有浅黑带,中室内有2个横斑,中室外4个斑排成1列,中室下方有3个斑;后翅外缘带宽,内侧锯齿状,带中央有1列淡棕色圆点,翅面散生小黑斑。
栖息于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喜在草灌茂盛的溪沟边、山坡废弃农田活动。成虫访花,发生期间常聚集在寄主植物附近,飞行缓慢、低矮,寿命较长。卵聚集产于嫩叶、嫩梢或寄主卷须上,一个卵块最多由38粒卵组成。
斑珍蝶是工艺材料、生态观赏和喜庆放飞三用的优良蝶种, 对经济和园林植物无危害记录,极具开发利用潜力。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帝汶岛
形态特征
卵:圆柱形,直径约0.4-0.5mm,高约0.6mm,表面有纵向脊纹,初产时浅黄色。
美国白灯蛾:6龄。1龄幼虫体表各节生长细毛。自2龄始,体毛转变成6列分枝的棘刺,每体侧3列。3-4龄虫体棕黑色,头部和胸部背面棕黄色,棘刺黑色。5-6龄幼虫头部黄褐色,胸腹部体表棕黄色,各棘刺下部棕黑色,上部黑色。背侧线、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暗褐色。
蛹:悬蛹,长14-16mm,宽约5-6mm,乳白色,圆柱形。触角和喙所在部位黑色。复眼上方和两侧黑色,并由此向后发出2条黑色带向腹部延伸。中胸背面略隆起,侧面略向外突出。沿背中线两侧各有1黑色带,两条黑带向前在头部背面闭合,向后在腹部第1节相会,呈深V形。腹部第4-8节侧面和腹中线黑色,有棕色小斑点。
成虫:中小型,前翅长32-35mm。雌雄同型。羽化初期翅正面红色,消褪后呈浅橙色。前翅顶角较锐,中室内、中室端脉和中室端外都有黑色斑点,后翅正面有黑色宽外缘带,带中央有橙红色斑点。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喜在草灌茂盛的溪沟边、山坡废弃农田活动。主要生活在低海拔的草原,干开阔的林地,海滩腹地和花园。然而,在印度西部省,可高达2000米。凤蝶总科在季风季节可以看到的数量最高,在旱季的高峰期也相当稀缺。
生活习性
成虫访花,发生期间常聚集在寄主植物附近,飞行缓慢、低矮,寿命较长。卵聚集产于嫩叶、嫩梢或寄主卷须上,一个卵块最多由38粒卵组成。
美国白灯蛾1-3龄期群集性强,栖息在叶片背面,常吐丝将食物残渣和粪便黏附在一起作为藏身场所。1-2龄幼虫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3龄后取食全叶。4龄幼虫开始分散栖息,老熟幼虫在寄主枝叶或附近物体下化蛹。幼虫取食三开瓢后生长发育正常,取食长叶西番莲后死亡率高,不能发育至蛹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孟加拉、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帝汶岛
繁殖方式
1年发生4代,以3-5龄幼虫越冬。第2代卵期4天,1龄美国白灯蛾期3天,2龄期3天,3龄期2-3天,4龄期4-5天,5龄期4-6天,6龄期5-7天,蛹期7-9天,全代历期34-45天。该种为云南省的新纪录种,野外成虫出现于5月初至10月下旬,估计年世代数也为4-5代。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寄主植物
• 桑科
• 马桑科的部分植物
主要价值
蝶类是一类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昆虫。随着生态凤蝶总科园的兴起和喜庆蝴蝶放飞活动的开展,对活体蝴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蝴蝶种群在数量和质量上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那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种类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斑珍蝶为中小型美丽种类。为工艺材料、生态观赏和喜庆放飞三用的优良蝶种,对经济和园林植物无危害记录,极具开发利用潜力。
参考资料
Tawny Coster Acraea violae FABRICIUS, 1793.Learnaboutbutterflies.2017-07-1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寄主植物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