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学宫位于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洪阳镇西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迄今已440余年。
2015年12月10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普宁学宫】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学宫位于揭阳市普宁洪阳镇西村,始建于明·
万历三年(1575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建,已历经440余年。洪阳原为
普宁市县城,传说置县之初,未建县衙,必先建
揭阳学宫。
南京夫子庙是供奉文圣孔子像的地方。建有学宫,是该地教育发达、人文昌盛的象征。
普宁学宫背依小丘,前临内城河,坐北朝南,横宽29米,纵深78米。主体建筑依纵轴线排列有照壁、星门、泮池、大成殿、崇正祠等,建筑面积2262 平方米,大成殿高出庭院0.7 米。建筑风格保留明清宫殿建筑特色,雄伟壮观,古朴大方。歇山顶,石雕围栏,梭形石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
主殿大成殿供奉
孔子塑像,四周石栏杆石壁刻有“八仙过海”图像,画面栩栩如生。主殿壁面有
岳飞题匾“太和元气”。进门西侧有历数百载之“梧桐树”,右侧有一“
魏忠贤生祠”,刻一魏忠贤石像,明权阉魏忠贤死后,人神共愤,生祠里石像被搬走,而生祠还在,为当今所罕见;还有古井“龙珠甘泉”。
南京夫子庙后山有——“惠风亭”,是1925年5月,
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潮梅地区共青团第一支部的诞生地。
普宁学宫沿用至清末。民国后,学宫作学校校舍,民国九年(1920年),设为县立第一中学。是1925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潮梅地区共青团第一支部的诞生地。抗战期间,普宁一中迁往
雨堂村,
揭阳学宫改设为乡镇保甲长训练所。抗战胜利后,仍为普宁一中校舍。而后,曾作为洪阳联中校舍、洪阳一小校舍。现已荒置中。
普宁学宫是专门供奉
孔子孔夫子的庙堂。历经四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岁月洗礼,伴随着孔子的思想和灵魂,它静静地矗立在洪阳镇西村小巷中。由于年久失修,普宁学宫已荒置,成为危房,宫中杂草丛生,学宫屋顶瓦面大量破碎,屋檐瓦片摇摇欲坠,多处屋顶塌下,亟需抢救修复,以保护这一难得的
文化遗产。
2012年6月,受
普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开始对普宁学宫进行现场勘测和修复设计研究。
2014年2月,
揭阳市政协香港区委员陈文洲等24名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对普宁学宫进行重新维修的建议》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委员们提议由揭阳市政府和普宁市政府两级政府牵头,对普宁学宫重新维修,并建议发动海内外热心文博事业的实业家认捐。
普宁学宫的一砖一瓦记载着普宁几百年来的社会发展信息,也是体现普宁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保护这个珍贵的“文化基因”,普宁学宫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普宁学宫早日恢复原貌,使其成为普宁标志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