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波
著名黄梅戏艺人
安徽潜山人,生于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黄梅职业班中文化水平最高的艺人。
简介
他是黄梅戏职业班社中,文化水平最高的艺人,有人说他拎过考篮,考过秀才。过去黄梅戏演出的剧目,大多是口授心记,还有的剧目只有幕表、提纲,说白与唱词随编、随唱、随念(俗称'水词'),他对这些'水词,,都进行了删节、整理、补充,不通的地方作了修改。这对黄梅戏来说,是做了一件极为有益的事,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戏剧改革。他原本是徽班出身,因徽、黄合演,爱上了黄梅戏,从而改唱黄梅戏。他为人公正、无私,治班严肃,他的班子作风极正派。他在黄梅戏界的威望很高,技艺也不凡,很多人远道来向他学戏,他的徒弟成名的不少,如叶丙池等,都是 后来很知名的艺人。他成功扮演的角色和对唱腔的改革创造,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概述
洪海波艺名洪金水。喻意为唱戏就要像大海洪波一样,自取名洪海波。生于清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潜山县梅城镇三合村洪家茅屋人。八岁时上过两三年私塾。生性喜欢看戏唱戏,父母非常讨厌,经常打骂说“宁把儿子过继,也不要儿子唱戏。”可他还是偷看唱本,暗学唱腔。如有卖唱的经过,他便跟着去听,哪里在唱戏,他便撵着去看。离他家只有十多里地的怀宁三桥街上有个土徽班。他经常去跟着看戏,混得人熟人喜的,也就将他收进去跑龙套(扮群众角色)。后又在京剧班“大四喜”,“新长春市”里呆过,还演过丑角张文远。那时戏班子是忙丢闲捡,农忙时散伙回家。他便一个人打起车光(一只小楂,一挂牙板),走村串户或趁人们乘凉时清唱。他京、徽、黄梅戏都会唱,嗓音洪亮高亢,很受听众喜欢。
十五六岁时他便邀起三五人唱起堂戏(在私人堂轩里用两张桌子拼起来围坐着,不化汝,锣鼓演唱起来)。凡有人做寿,办喜事及请客都唱堂戏。由唱堂戏再起班胡小沟(上十个人,有简单的服装道具、化妆、打锣鼓,所谓三打七唱,在大屋公堂轩、稻场、坦地演唱寿戏,禁戏)。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在怀宁下塘岭如今的“车轴寺”(与他家隔河相望)夏家大茅屋邀集了十几个人正式成立了草台班。成员有:夏镜枝(老生),夏登雅(小生),夏登记(花旦),夏凤三(老生),谢察记(花脸),谢殿元(正旦)等,名为洪金水班子。先在本县和怀宁县农村演出。随后跑遍了安庆市六县(潜、怀、桐、太、宿、望)和舒城县庐江县等地。凡演过的地方,都称他为黄梅戏的祖宗。同行们称他为洪海佬,尊称洪好佬。从此,他越唱越精,随嘴可以编词,随时变换唱腔,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唐诗宋词和对联,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很贴切地插进剧本里,手抄成册,广为传授。因此,有洪海佬拎过考篮之传闻。其实他并未拎过考篮,爱拎一只藤篮,内装唱本,人到篮到,而后这只藤篮也就成为他的特征了。
他虽只读了两三年书,可他天赋聪明,又爱学爱问,再加若心钻研。“只要功夫深,生铁也磨成针!”因此他的抄本很少错误。他行行熟,路路通,除旦角外(因有几点麻子),生、净、丑、未、还演老旦。同行们又称他是“蒋立忍”。最拿手的是老生,有“活吴天寿”之称。有一次,他领班在梅城东门外梅河(潜怀两县交界)演出《乌金记》。胡遐龄扮陈氏,他学演吴天寿,正演到闹堂时,观众多次喝彩,忽然响起枪声,从观众中冲出几个保安队员正欲上台抓他,群众哄乱……忽地有人高声制止“不准动!”原来是潜山县长王建伍也在看戏,他早听说洪海波是个唱戏的好佬,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演陈氏的小花旦胡遐龄长得漂亮又唱的好听,一下子就给迷住了,不但不抓,反赏大洋三块。并说以后也可进城到“对镜楼”“城隍庙”古戏台上演出。从此以后声名大振。又有一次演《张朝宗告漕》他演张朝宗游四门讨彩,接连讨了七船箩铜钞。他演小丑戏“黑先生讨学俸”、“三字经告状”真叫人前俯后仰捧腹大笑。只要听说洪海老在那里演戏,农民们那怕是秧苗打在田里,也要跑去把戏看完了再回来插秧。梅城街上还有一帮人看疯了,那怕是十里二十里也跑去看。有几人干脆跟班远出,个把月才归家。
唱戏的在旧社会叫“戏花子”,属于“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地位低下,地方小戏更为卑贱,黄梅戏被贬为“花鼓淫戏”,常被官府豪绅禁演。唱这个戏的人百分之九十几的是文盲或半文盲。就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起初也只是粗识文字(因其祖父读过书、父亲当过书写先生)”,大名鼎鼎的张云风胡遐龄丁永泉潘泽海、查文艳等都不识字。黄梅戏过去没有规范的剧本,唱词说白,只能口传心记,都是些乡音俗语,因时因地,互不相同,只有士气,没有文气。安庆市各县、各有各的路子,真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往往还以讹传讹。洪海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金美林老先生告诉我:一九五七年潜山县剧团在武汉“民众乐园”演《孝义坊》时,临时要他演招宝太监,老艺人王贤兰口授台词。诗为:“头戴金丝的龙帽,身披甲的龙袍。虽没有龙车凤,也要算圣驾临朝。”他当时脱口说了一声胡扯。许多老先生大为不满的说“这是洪海佬的真词!”结果查实了洪海佬的真词是“头戴金丝绒帽,身穿锦锈蟒袍。虽无龙车凤辇,能随圣驾临朝。”
洪海佬桃李满天下,安庆市八县都有他的同事和徒弟。黄梅戏名净夏登记(原唱花旦,因嗓子倒呛,改唱花脸)解放初期在安庆市是挂牌的花脸,是洪佬亲授的得意门生。潜山剧团的名老生贾金堂,怀宁县剧团名老生郝季球都是他的学生。他平生安份守已,爱艺成癖,求师访友,自学成才。曾想参加县考,因戏子身份低贱未遂。光绪年间,安庆有个洪思亮,曾做过徐州市知府,来到天柱山认宗,见洪海波聪明有才,能说会写,想提携他带到安庆去,后知道他是个唱戏的,才一改常态,反招呼不准将他上谱,今洪氏家谱里,果然没有他的名字。但他却守身竹篱茅舍,从艺为业,意得心甘。当地群众都尊重他的才德,在台上诙谐洒脱,台下正经做人,平易近人,乐善好施,济困扶危。
乡族中只言他是江湖客,好佬爹,抛钱不数,从不立家。一生挣钱无数,老来手中无存。孑然一身,孤居于潜山县城东门外锅炉街头火神庙内。
解放后,分得二亩田地,农业合作化时参加了合作社。生活由队里供给。死时也是队里出钱出力,葬于本队洪家柳林老坟地上。他没有家人,没有产业,未留任何遗物,现存只有屋基与孤坟,可是他对黄梅戏的贡献应和黄梅戏艺术永存。
作品
《罗帕记》王科举的坐场诗:“架上书万卷,画屏酒一樽,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游文昌宫时的唱词:“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乌金记》吴天寿的走马引子:“胆大能攀龙头角,心雄要拔虎口毛。”坐场诗:“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金钗记》王金荣的坐场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唱词:“闲暇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梁山伯访友》梁山伯上场引子:“瓦雀行书案,杨花入砚池。”杭学先生引子:“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祝公远的坐场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血掌印》林右安远行途中的唱词“一为廷客去长沙市,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锁阳城》李应龙的坐场诗: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牌环记》蔡中书上坟途中的唱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花亭会》高文举夜游花园时的唱词:“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云楼会》潘必正游白云庵的唱词:“诗家清景在新春,柳绿谗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尽是看花人。”
《罗帕记》考场上出对。主考官:“风吹马尾条条线,”考生对:“日照龙麟点点金。”主考官:“国乱民忧,王不出头谁为主?”王科举对:“天寒地冻,水无一点怎成水。”主考官:“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傅文虎对:“南来孤雁,日中带影一双飞。”主考官:“笔架三山藏猛虎,”傅文龙对:“砚池四角养蛟龙。”
《双合镜》考场对联。主考官:两镜悬窗,一女梳妆三对面,”张德义对:“孤灯挂壁,二人作挹四躬身。”如有演员唱错有误或不妥不解的地方,他便核对唐诗宋词元曲。以后就传颂为:“洪好佬的真词”谁也别想挑剔,更不敢改。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概述
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