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蛋白原
化合物
凝固蛋白原是一种化学物质。
正文
亚洲血细胞溶解物先经CM-SepharoseCL-6B分级洗脱,再经Dextran-SepharoseCL-6B亲和层析纯化凝固蛋白原。用此法纯化的凝固蛋白原免疫家兔产生抗血清,并用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定鲎血细胞溶解物与内毒素反应后的凝固蛋白原残余量,根据残余凝固蛋白原量与参加反应内毒素量呈负相关关系,建立了定量测定内毒素的火箭免疫电泳鲎试验法。
介绍
第一类方法是一种功能测定法,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又可再分为测重法,酚试剂比色法和紫外光度法、测氮法、浊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等。这类方法的优点是测定的是有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为可凝固蛋白(clottableprotein),故特异性较好。方法可简可繁,常规使用中,多采用较简便的VonClauss法。根据这种方法设计的商品药盒(kit),已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据1975年美国CAP的调查,1939个临床化验室中,用此法者占1824家,即94%用了本法,其中Tan等采用了速率法。这类方法中由Ratnoff和Menzzie改良的酚试剂比色法,其曾被提出作为参考方法。近几年来,不少文献推荐用Jocobsson的改良法作为纤维蛋白原标准的定值方法。这类方法的缺点是,从理论上讲,有两方面可引起误差。一是所析出并测定的是纤维蛋白而非纤维蛋白原。已知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时会从α和β肽链上分别切下两个短肽,即A肽(FpA)和B肽(FpB)。这样纤维蛋白实际上比纤维蛋白原的质量少了10%。二是已知纤维蛋白旦形成,就会吸附一些凝血因子或纤溶因子,这样又会增加所测纤维蛋白原的量。此外,本法在操作中在获取纤维蛋白和洗涤(挤压)除去其它蛋白成份时,不仅比较麻烦而且也难以完全彻底,会造成其它蛋白污染。
第二类方法(物理化学测定法)在我国应用最广。这类方法又可分为盐析法(包括用亚硫酸钠硫酸铵氯化钠盐析,用蛋白质显色或比浊法测定),热变性沉淀法和电泳法等几种。这类方法都比较简单、快速,尤其适于急诊检验,但缺点是本法的特异性不强。所测的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部分的降解产物和/或其它蛋白。而电泳法又太繁琐,不适于常规工作。
第三类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将纯纤维蛋白原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制成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然后用免疫胶乳、被动血凝或反向血凝、单向免疫扩散、火箭电泳以及ELISA等方法测定。优点是大部分方法简便,但缺点是所测的不仅是可凝固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了它的降解产物(因为它们有共同抗原),也可能包括了障碍性纤维蛋白原(dysfibrinogens即N端谷氨酸γ位未羧化的无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缺维生素k引起的蛋白质,PIVKA)。但免疫法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用来测定PIVKA。如果一个患者总纤维蛋白原(用免疫学测定结果)不低,甚至增高,而功能性(即可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却明显减少,即可判断为存在PIVKA。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均可导致PIVKA升高,有临床诊断价值。总的说来,免疫学方法用于临床常规实验室仍存在一定问题。
结论
国内引进很多自动血凝分析仪,这些仪器在测PT时往往同时报告纤维蛋白原。其原理和理论根据是:当PT测定完成时,全部纤维蛋白原均变成纤维蛋白(相当于Clauss法血浆中加入了凝血酶),其形成的浊度与纤维蛋白的含量成正比。因此,不需另加任何试剂,即可由浊度直接推算出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故本法又称为PT导出(或衍生)纤维蛋白原测定法,简称PT-Der法。关于本法的可靠性,国外不少研究者已作过比较,总的情况是:此法精密度相当高,当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正常范围时,PT-Der法与经典的Clauss法无显著差异或略高于Clauss法;但当纤维蛋白原减低时,PT-Der法往往偏高(p\u003c0.001),故此法用于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者应慎重。国内目前采用此法者已愈来愈多。由于不断有文献报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出血、DIC、应激(因为它也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有关,而且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有关,因此临床上倍受重视。不仅工作量增大而且对方法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至今WHO、ICSH和NCCLS仍未明确提出一个纤维蛋白原的标准化或推荐方法,供临床常规使用。但作为方法标准化的第一步,纤维蛋白的标准已经有国际参考制品;另外用于标准品的标化也有一个推荐方法。以下重点介绍这两个方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正文
介绍
结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