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筠庵
明代杨继盛的故宅
松筠庵是一座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汉传佛教寺院,又称杨椒山祠。寺内祀奉明朝大臣杨继盛。该寺庙建于明朝杨继盛故宅之上,历史悠久。
正文
松筠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此处最早是城隍庙,杨椒山去世后改为松筠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为杨椒山祠。祠南北长75米,东西宽40米,总体布局大体可分为北部庵祠部分和西南部谏草堂部分两大组。庵祠部分主体偏东,大门临街,开券门、券窗,门匾刻有“杨椒山先生故居”。一进大殿面阔3间,五硬山加前廊,后接四檩卷棚悬山勾连搭顶;二进殿3间,五檩加前廊;三进殿3间,五檩,后面建筑经过改建。主体为并列两院,原有大门已拆改,院北倒坐房8间,正房均为3间,九檩硬山勾连搭式,南面加前廊一步;另有配房和倒坐房。西南部的主体谏草堂面阔前5间、后7间,由2个五檩进深的硬山勾连搭组成,其南又接四檩抱厦5间,北接游廊5间,形成4个勾连搭顶。堂北由游廊组成小院。堂西为谏草亭,通过游廊与最南面花厅相连。花厅5间,六檩卷棚硬山顶,前出3间,四檩悬山式抱厦。东廊接小厅堂3间,开制与南面花厅相同。整组建筑已破败,其中的匾额、塑像、牌位、祭器、石碑等均已无存,但原有格局和主要建筑仍为原状,后为民居。杨继盛(1516~1555),名继盛,字仲芳,号椒山,赐谥忠,后人尊之为椒山先生。容城县人。明嘉靖进士,官授兵部员外郎。嘉靖三十年(1551)杨椒山迁居宣武门外达智桥。当时正值蒙古俺答围攻北京。权臣严嵩不予抵抗,派仇鸾为平掳大将军。仇鸾与俺答汗妥协,建议与之互开马市。杨椒山坚决主张抵抗,上《请罢马市疏》弹劾仇鸾的卖国行径,遭到仇鸾的诬陷,被贬为陕西临洮府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典史。后俺答数次违约入侵,马市真相败露,杨继盛复官,嘉靖三十一年回京,仍住达智桥胡同原宅。杨椒山到职不足一个月,又上《请诛贼臣疏》,历数奸相严嵩的五奸十大罪,被严嵩陷害投入刑部监狱,3年后被害。12年后,朱载坖继位,为死难忠臣平反昭雪,杨椒山名列第一,追赠中顺大夫、太常少卿,谥忠愍。在容城县保定市等地修建“旌忠祠”,以表彰其气节。此后数百年间,杨椒山的刚直正义为后人所景仰。清代吴应棻在《请罢马市疏》和《请诛贼臣疏》卷首题字"千秋碧血"。纪昀刘墉左宗棠、吴大等164位名人学者在卷后题跋。清乾隆五十一年刑部官员在视察城时访得松筠庵原是杨椒山故居,于是筹集资金,对其故居进行多次整修与扩建,改为杨椒山祠。祠堂坐南朝北,前有山门,东北角门嵌“松筠庵”三字石额。院内大堂为“景贤堂”,堂内正面设杨继盛衣冠彩塑像和牌位。堂外置祭祀用的铁香炉。堂南有后堂3间,改作祭祀杨夫人张姓的处所,内供牌位,墙上嵌有其请求代夫受刑的奏稿石刻。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1847)由松筠庵住持僧心泉募捐扩建书房,成为可容纳百人的大厅,书法家何绍基题名“谏草堂”。心泉请镌石名手张受之将杨弹劾严嵩的奏章刻石,嵌于大厅墙内。次年心泉在祠西南隅建八角攒尖“谏草亭”1座,并修筑回廊,布置假山庭院,从此祠、寺合一,成为清末士大夫集会议论时政的场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300多名举子在上皇帝书上签名,从杨椒山祠和嵩云草堂出发赴都察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