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用于肉脯之外的意义,始自汉代,在
东汉时期较为流行。随着《
论语》的广泛传诵,“束脩”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在肉脯之外被赋予特殊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代替。如
唐朝时,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代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就连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
束脩,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即咸猪肉,又称肉脯,有点类似腊肉。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
唐朝时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
“束脩”用于肉脯之外的意义,始自汉代,在
东汉时期较为流行。据统计,《
盐铁论》有1处,《
汉书》有1处,东汉碑志有7处,《
后汉书》中则有9处。《后汉书》虽然成书于刘宋,但其史料以《
东观汉记》等为依据,故可视同东汉史籍。在汉代,随着《
论语》的广泛传诵,“束脩”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在肉脯之外被赋予特殊含义。
第一,源于《论语》的记载,使得作为肉脯的束脩,引申出从学事师之义。以往视为年龄标志的例证,作为从学之义更为切当。第二,在汉代的经学观念中,贽见之物有象征意义,承载着“叙情配志”的功能。代文献中“束脩”的用例,大多属于引申或象征层面,不能当作《论语》本文的注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代替。如唐朝时,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代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就连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
《
二刻拍案惊奇》:“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
官场现形记》:“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的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化上一两块洋钱的束脩。”还有巴金的《春》:“人家每个月
拿八块钱的束脩,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这里的“束脩”,就已经是酬金、工资的意思了。
古人对老师是非常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视,所以他们在孩子入学拜师时,都要送上珍贵的“束脩”给老师,这也是拜师之礼,是中国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的一种礼节。
2023年7月,深圳中学龙岗学校(集团)兰著学校初三(5)班的毕业仪式,同学和家长为老师筹备了一场“束脩(xiū)之礼”,老师们拿着一条条油光锃亮的五花肉显得“倍儿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