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券发行指财政部将国债推行到
一级市场并被个人或机构投资者认购的过程,它是国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是运用国债进行
宏观调控的前提,核心是确定国债售出的方式即国债发行方式。国债发行机制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围绕政府发债形成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彼此联结形式和相互作用关系。
国债的发行囊括了国债的发行时间、公告、规模、品种、频率、利率、期限结构、发行目的、方式等环节,而国债发行
法律制度也就是全方面的规制和调控国债发行的这些环节,以保护国债
一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国债二级市场的稳定成熟。
历史发展
中国于1981年启动国债的发行,这一时期的建设性国债成为从整个社会募集资金,直接安排生产的宏观调控手段,为
改革开放这一宏伟工程的启动提供了有力支持。但
国债券处在品种少、发行行政化、无二级市场这样的
初级产品阶段,仍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体制下的若干特征或痕迹。
80年代中期,国债事业在发展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迈出了商品化的步伐:首先是恢复了国债本身作为金融商品的属性,即在为债券持有者带来较为确定的收益、增加社会公众资产选择的同时,其价格的变动开始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其次是
一级市场的扩大化,国债发行规模显著扩大,品种日益丰富,期限结构日趋合理,
外债币种日趋多元。同时发行市场运用
价值规律,对间接发行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再次是流通市场的新兴化,流通市场的建立和迅速成长使国债在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需要的同时,确保了发行者大量融资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按
固定成本使用资金,其低价竞争为调低新国债发行成本提供了参照系数。
1990年以后,
国债券发行量逐渐增大。1991年试行了由证券中介机构承购包销的方式,这是承销团直接和财政部之间通过承销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市场发行方式,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发行,因为发行条件仍是通过行政方式确定的。由于发行方式、条件对中介机构有利,才使发行获得成功。此后,1992年、1993年的承购包销虽在规模上有所扩大,但并未改变其行政色彩。
1992年起,
中原地区的
M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道路障碍,为资本运行机制和
证券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是
国债券的商品属性获得了强化。
公债发行利率逐渐成为
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的
平衡器,发行方式逐步向招投标与
贴现发行方式过渡,渐渐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二是国债发行总额、交易总额均有大幅增长,为其在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三是伴随市场的壮大,市场中介组织也得到了发展。一级自营商制度的确立为国债发行建立了稳固的国债承销队伍。四是交易和结算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沪、深两地
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的建立与投入运营,全国统一国债托管系统和
中央结算公司的建立,规范了交易方式,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1993年推出了
国债券一级自营商的制度,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债券发行已基本迈入了真正的市场化行列。1994年又进一步扩大了国债的一级自营商队伍,健全了对国债一级自营商的管理制度,用国际通行的方法,用国债来弥补
财政赤字,此后国债发行规模急剧扩张。1996年是国债发行全部采用了招标方式,通过竞争确定发行价格,实现了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既提高了国债的发行效率,也降低了国债的发行成本,增加了市场透明度。1998年GDP的增长。同时专项
国债券资金对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改善了银行资产的质量,提高了在国际上的资信度,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1999年的国债发行市场继续沿着三个方向推进:一是上市国债品种有所增加;二是问世了浮动利率国债;三是扩大了
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操作的基础。2000年8月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良好势头,财政部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全部纳入中央预算。筹集的资金基本用于在建的国债项目,带动这批项目早日完工,发挥社会效益。连续三年积极
财政政策的实施,将经济拉回快速增长的通道,同时加强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为以后的经济
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为了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央财政拟从当年起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改革试点,同步实施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的过渡方案。为了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1780亿元通过均衡性
转移支付分配给地方,主要用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出力度。2020年财政发行抗疫
特别国债1万亿元,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基层,用于
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此次利息由中央全额负担,3000亿元调入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由中央还本;但是转移分配给地方的7000亿元,由地方统筹项目投资收益等分年偿还。
2024年3月6日,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
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发行金额1万亿元。
国债发行目的
政府发行国债,主要有五个目的:(1)弥补
财政赤字。与向
国家银行借款或透支和增加税收相比,发行国债对经济健康发展所产生的副作用较小。(2)平衡季节性收支。(3)偿还到期债务。(4)筹集建设资金。(5)作为
宏观调控手段调控经济。
国债发行方式
国债券的发行方式是多样的,以是否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出售为标准分为直接发行与间接发行两大类。直接发行一般指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直接将国债定向摊派给特定的大型金融机构。由于是定向发行给特定主体,决定了发行规模不能太大,随着国债市场的发展,该种发行方式已基本不存在。间接发行分为包括代销、承购包销、招标发行和拍卖发行四大类。
代销方式
代销方式指由中央政府委托代销者代为向社会出售,充分利用代销者的分布网点,与代销者签订代销协议,约定代销期,代销期限届满未销出余额可全部退给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承担未出售的责任。
承购包销方式
承购包销发行方式指审批大型金融机构为承购包销团,由其承购包销
公债,负责在市场上发售给其他机构或个人,若有未售出的余额均由承销者包购。
公开招标
公开招标发行也称为密封式拍卖,是一种较为市场化的发行手段,②它是指作为中央政府直接向大型金融机构招标,投资者中标认购后,没有再向社会销售的义务,中标者即为
国债券认购者,但是中标者也可以按自己意愿以自定价格向社会再行兜售,这个方式免去了中间环节,是一种较为低成本的发行方式。
拍卖
拍卖发行方式,指将国债直接投入拍卖市场,按照法律规定的拍卖方式和程序,由中央政府主持,公开向广大社会公众拍卖,完全由市场决定国债发行价格与利率。拍卖发行是一种高度自由化、公平化、市场化的科学发行方式,是国债发行市场高度发展的标志,美国国债的发行就主要采取这种方式。
发行品种
中国现在的
公债发行品种已正式调整为储蓄国债(凭证式)、储蓄国债(电子式)、记账式付息、记账式
贴现四种。
国债发行期限
中国
国债券的发行期限因为没有一个均衡合理的考虑,所以期限结构极不合理,
国库券开始发行时的期限为9年,1985年调整为5年,后来又缩短为3年,其他种类的国债也大多为3~5年,通过下表可以看出,1981年至1993年,中国发行的国债全部是中期,没有超过lO年以上的债券,也没有一年以内的债券;1981年至1984年的中期券中,有80%的债券是超过5年的;1994年到1996年间,期限构成有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明显趋于丰富。这当中半年期和1年期国库券的发行在
中原地区国债发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创了中国短期国库券发行的先河,同时也为
国家银行的
公开市场业务创造了条件。1997年以后,债券品种更加丰富,出现了10年以上及30年的超长期债券。
国债发行的公告
公债市场发达的国家普遍的做法是定期公布国债发行计划,包括国债的发行时间、品种、利率、频率、规模、方式、对象等等,保证了国债发售过程的信息公开化。适时公布国债发行计划的公告,可以使国债发行具有一定的预期性、规律性,能便于投资者理财,有计划的购买国债。中国每年年初和每个季度初都会由财政部在其网站上提前公布国债的发行计划,使得国债的发行更为透明,更具有规划性,让投资者能提前做好投资准备,如《关于公布 2012 年关键期限国债发行计划和第一季度国债发行计划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公布 2011 年第二季度国债发行计划的通知》等等。
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
GDP
国内生产总值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从国际范围看,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围债的发行规模一般越大。因为一国的国债规模主要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应债能力越强,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也越大。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公共物品的需求增长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
公债规模保持相应增长。
财政赤字额
通过发行
国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政府每年发行多少公债,一般首先取决于政府当年
财政政策决定的财政支出水平与当年财政收入水平的对比,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应该是当年国债的发行额。
居民储蓄额
国债发行的重要原则之一即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当社会私人闲置资金(储蓄)过多时,说明这个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不充分,社会总供给就会过剩。因此,为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政府通过
公债来启动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国债还本付息额和国债累积余额
国债是政府发行的信用凭证,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每年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必须有一部分是用来支付到期国债的本息的,且这一部分具有刚性的特点。当本年财政收入余额不足以还本付息时,就只能靠发新债还旧债,并且在
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积余额越大,国债负担率就越高,在国债负担率安全的界限范围内,可供发行的国债规模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