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齿型
脊齿型
脊齿型是一种牙齿形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方形上、下臼齿的四个尖端各自扩展成新月形,被称为月齿型,常见于反刍的偶蹄目动物,如鹿、牛等;第二种是齿尖相连形成的脊状结构,被称为“脊肉型”。在上臼齿中,前尖和后尖连接形成外脊,前排齿尖连接形成原脊,后排齿尖连接形成后脊。下臼齿上的类似脊状结构包括下后脊和下次脊。此外,牙齿边缘可能有垂直的脊或柱,以及附尖等结构,使得臼齿冠面图案更为复杂。
牙齿特征
哺乳动物的牙齿是由硬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是最坚硬的骨骼材料之一,且易于保存成为化石。它们的形态多样,对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哺乳动物的牙齿属于槽性齿,每个牙齿的根部嵌入齿槽中,内部含有牙髓的髓腔。牙齿可以分为齿冠和齿根两部分,其中主体成分是牙本质,齿冠表面覆盖着珐琅质或釉质,齿根外部或齿冠突起之间的区域填充着白垩质或水泥质。不同物种中,牙齿根部和冠部的高度差异较大。通常情况下,齿冠高度大于齿根高度的称为高冠齿,反之则称为低冠齿。
哺乳动物的牙齿是异型齿,不同于爬行动物的同型齿。一些水生哺乳动物的牙齿退化,产生了同形同大小的同型齿,如海豚;有些甚至完全没有牙齿,如须鲸。哺乳动物的异型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四种。这些牙齿均位于上下颌骨的边缘,犬齿位于门齿之后,齿冠呈圆锥形或侧扁的短剑状。犬齿在食肉动物中较为发达。草食动物的犬齿后方是前臼齿,再往后是臼齿。臼齿和前臼齿的主要区别在于臼齿的齿冠形态更复杂,且没有换齿的过程。一般来说,哺乳动物从小到大,门齿、犬齿和前臼齿都会经历换齿过程,换齿后的牙齿称为恒齿系;换齿前的牙齿称为乳齿系。乳齿的特点是没有齿根且体积较小。换齿后的门齿和犬齿为单根,前臼齿和臼齿(合称颊齿)通常有多根齿根,但少数前臼齿也为单根。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不同,哺乳动物的牙齿除了臼齿外,大多是只能更换一次的再出齿。然而,有袋类和贫齿目的某些物种例外,它们的牙齿终身保持初生齿而不更换,这种情况称为一出齿。
哺乳动物的齿系状态对其分类至关重要,通常通过齿式来表示。齿式的书写方法是首先画一条横线,线上代表上颌,线下代表下颌,然后按照从门齿到臼齿的顺序,从前到后依次列出每一侧的牙齿数量。如果某个位置缺少牙齿,则用字母O表示。根据牙齿的形态和饮食习惯,哺乳动物的牙齿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食肉动物的切尖齿、食草动物的脊齿型和杂食动物的瘤齿型。
齿尖理论
目前使用的哺乳动物臼齿构造命名法最早由H.F.奥斯本在1907年提出,这套命名法构成了柯普-奥斯朋的"三尖、尖。切齿理论"的一部分。尽管这一理论本身有所修正,甚至名称也被改为"磨楔式理论",但命名法基本未变,并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动物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原始有胎盘类的臼齿模式。上臼齿呈三角形,具有三个尖端,三角形的顶点位于内面,底边位于外面,内面的尖端称为原尖,外面的两个尖端分别为前尖和后尖。在原尖和前尖、原尖和后尖之间还有两个小尖端,分别称为前小尖和后小尖。下臼齿有一个与上臼齿类似的三角形,称为下三角座,底部在外侧,顶部在内侧,下三角座的顶部和下后尖对应。下原尖位于下臼齿的外侧,下前尖和下后尖位于内侧。下三角座后面还有一个较低的延伸部分,称为下跟座,下跟座上有两个尖端,外侧的尖端称为下次尖,内侧的尖端称为下内尖。有时还会有一个比下次尖和下内尖稍小的尖端,称为小次小尖。齿冠基部周围的环状或颗粒状褶边构造称为齿带,过去在中国有不同的翻译名称,如"齿缘"或"冠底隆"。在许多食肉动物中,牙齿形态变化不大;而在食草和杂食动物中,由于咀嚼面的发展,臼齿冠面图案变得更为复杂。上臼齿后内角增加了次尖,形成了方形的上臼齿,下臼齿则通过跟座增高和下前尖的退缩形成了具有四个明显尖端的方形。
参考资料
脊齿型(关于脊齿型简述).新浪爱问知识人·教育 .2024-11-02
目录
概述
牙齿特征
齿尖理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