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河
位于江苏连云港赣榆区的河流
青口河,全长64公里,是连云港市赣榆区区的一条主干河道,也是全省第二大人工水库———小塔山水库唯一的行洪通道,承担着两岸10个镇40余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被称为赣榆人民的母亲河
历史背景
青口河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青口镇也不过几百年的历史,这条河与青口镇共生共存,如同一根静脉,穿越了小镇的肌体,血管与肌肉相互依存维系,生生不息。河面不宽,河滩平缓。
上世纪50年代末,赣榆县动员兴修水利,在西边的塔山脚下筑坝蓄水,建起了塔山水库。夏天雨水充沛,那水库接纳川流,很快便涨溢起来。水面壮阔,烟波浩。库水顺着排水干渠流进了青口河,给两岸的人们以饮用灌溉之利。
青口河,旧名小沙河、洙水,现有支流18条。主流源出莒南县书院村北之草沟,在三界首村南入县境,至城东乡下口村东南入海,全长64千米,县境内长47.5千米。全部流域面积493平方千米,县境内267平方千米。
青口河流域85%为丘陵山区,地面高差150米以上,上游河宽200—500米,比降1/400—1/600,下游河宽60—80米,比降约7/10000。青口河上游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弯曲易淤,宣泄不畅。每遇暴雨,山洪暴发,溃堤为灾。雨过天晴,水尽入海,无水灌溉。清光绪三年(1877)、1914年、1919年曾作小治。其后因内战外患,山区林木毁光,下游河道淤垫,堤防尽毁,安全行洪能力不足600立方米/秒,每夏皆有水灾。1953年8月6日,降雨量170.2毫米,青口镇河段洪峰流量约1500立方米/秒,决口28处,仅青口镇就毁房200余间,淹田5万亩。1954年春进行整修,河道行洪能力提高到1000立方米/秒,临时分洪道分洪能力达500立方米/秒。1958年在中游建小塔山水库,泄洪闸最大泄量400立方米/秒。
1971年始,开挖夹山至塔山截洪沟和北一、二级截洪沟,1976年竣工,将朱稽河上游84平方千米流域面积改入青口河流域。1973年11月开始整治下游河道,适当裁弯取直,开挖中泓以排涝,筑堤防洪,成为复式河床。第一期工程自邵庄渡槽至青口漫水闸,长12.9千米,1974年竣工。第二期工程自青口漫水闸至海口市,长6.7千米,1976年竣工。1975年,国家投资153万元在海口建成挡潮闸1座,以蓄水、御卤、防淤。1977年7月,国家投资30万元建成沙河子漫水闸。五年共建中型涵闸、桥梁24座,实现了青口河4级梯级控制:第一级自小塔山水库泄洪闸至邵庄渡槽,长10.5千米,为天然河道,宽140米,承泄小塔山水库泄洪400立方米/秒。第二级从邵庄渡槽至沙河子漫水闸,长6.35千米,以400立方米/秒流量设计,500立方米/秒流量校核,河底宽42米,滩面宽70米,计划行水深2.5米,堤顶宽12米,挖筑土70万立方米。第三级自沙河子漫水闸至青口漫水闸,长6.55千米,按400立方米/秒流量设计,500立方米/秒流量校核,河底宽34—95米,滩面宽80米,堤顶宽12米,计划行水深3米,挖筑土110万立方米。第四级自青口漫水闸至海口市,长6.7千米,按500立方米/秒流量设计,600立方米/秒流量校核,河底宽30—50米,滩面宽40—80米,堤顶宽10—15米,计划行水深3.5米,挖筑土185.2万立方米。1983年冬与通榆河接通,1985年在青口漫水闸下游建成码头,开始通航,6级航道长6.7千米。至此,国家为治理青口河已投资2613万元(仅赣榆区境内小塔山水库投资另计),投工2025万劳动日,做土石方2058万立方米,建水库85座(含莒南县境内),解除两岸14万亩农田的洪涝灾害,蓄水灌溉农田约30万亩,内河航运已达江淮等地。
参考资料
忧郁的青口河.都市晨报网.2013-11-24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