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庄是
中原区须水镇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原名梁陈庄、灵桩台,位于郑上路与西绕城公路交叉口东南侧。村中
孙姓人家系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孙坡村(在须水镇附近)迁移来此垦荒,繁衍生息至今,遂成为村中大户,村名由此而称之为孙庄。
从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孙庄孙氏家族中先后有二十余人荣任清廷学政、道台、郎中、
知府、
知州、知县等官职,有七人受皇封,被乡邻誉为“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四拔贡”,是郑州西郊乃至省城颇有名气的名门望族。
据查,孙氏家族中最早进入仕途的是孙树之,他幼时因家贫,靠兄长卖豆腐供其读书。孙树之深知兄长劳苦不易,遂勤学发奋,于
道光乙酉年(1825年)获拔贡衔,后在山东禹城、
菏泽市任县
知事。因其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民众集资赠一匾额,上书“同仰慈仁”,悬挂在孙宅大门上方直至民国初年。孙树之长子
孙钦昂,于
爱新觉罗·旻宁己酉年(1849年)获拔贡,又于
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次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
编修,甲子年调任广西学政,
福建省兴、泉、永道道台,官居二品(其事迹在福建厦门地方志、荥阳地方志均有记载);孙树之四子孙钦晃亦是
进士出身,
同治六年(1867年)任刑部
主事,后又任广西
庆远府知府、桂林府知府。孙钦昂之子综源,于
光绪十一年(1885年)进士及第,被钦点翰林。因其父是翰林,为区别父子翰林,人们故将
孙钦昂称之为“老翰林”,
孙综源称之为“少翰林”,誉为“父子双翰林”;加上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故称孙氏“一门三进士”;孙树之兄长孙均之孙后也获拔贡衔,故又称“一门四拔贡”。为表彰孙氏一门为
清朝所做贡献,皇帝加封孙树之为“资政大夫”,其兄长孙均慥加赠“中宪大夫”。
因孙氏家族政绩卓著,清
光绪帝钦批官银六万四千两,历时四年,在该村东占地18亩建造
碑林区,因其规模宏大,当地百姓称之为“大碑楼”。碑林计有碑楼4座、碑刻16通,碑文书法均出自名家之手,有
曾国藩、
翁同龢、
杨佩璋、
徐世昌、赵东偕、
李鹤年等。其中
孙钦昂自己就有碑5通,且碑楼规格最高最大:中间为圣旨碑,碑首为二龙戏珠,碑座为??,称之为“龙首龟”;碑身正面刻有“钦赐二 品衔、
通政司资政大夫、翰林院
编修、内宫侍讲、福建光泉永道孙钦昂”等字样,笔意灵秀,端庄厚重。碑林解放初期尚存,“文化大革命”中销毁尽。
孙氏老宅位于孙庄东,占地一二十亩,由五座成套院落连成一片。每套院落均由大门→厢房→山屏→厢房→过厅→厢房→山屏→厢房→主房→裙房组成。房屋皆青砖青瓦,主房均二层楼。主楼房顶最高处的正脊,在其两端与垂脊交界处使用的是正吻(吻是一种龙头形装饰,其形象为张开龙口含咬正脊。吻的上方有扇形的剑把),在垂脊上还安装走兽,共有五脊六兽,气势磅礴,让人震撼,是典型的中原官居形式。现仅存二层主楼三座,其余拆旧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