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学,女,1962年10月出生,是
苏州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她于1980年至1984年在苏州大学物理系就读并获得理学
学士,之后在2002年获得苏州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唐敏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信息处理技术与器件以及空间光学遥感技术。她先后参加并完成了4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唐敏学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该项目名为“空间柔性膜基反射镜成形及其光学误差校正研究”,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此外,她还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加了1项国家级项目。唐敏学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三十余篇论文,并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主要从事光信息处理技术与器件、新型柔性薄膜反射镜研制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高
衍射效率全息光学元器件的研制及其在光谱仪器中的应用、柔性薄膜反射镜的成形理论、面形控制和面形误差校正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经验。先后参加并完成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项、横向课题多项,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空间柔性膜基反射镜成形及其光学误差校正研究”,2007年1月-2009年12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级项目1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内容:针对研制大口径柔性超薄膜基反射镜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研究其成形、面形控制、波前像差补偿和检测的新机理和新方法。以厚度10至50微米、口径0.3至1米的柔性薄膜反射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模拟和分析薄膜材料特性、不同边界固定/支撑条件以及不同外加载荷方式对薄膜反射镜成形的影响,建立符合实际条件的影响函数和成形理论新模型。基于信息光学和
自适应光学理论,研究薄膜反射镜面形控制、波前像差补偿和检测新技术,开展面形闭环控制仿真研究。优化设计并建立大口径薄膜反射镜成形、面形控制、波前像差补偿和检测原理性实验系统,实验
证明论正确性和方法可行性。为进一步探索其在空间激光通讯、空间
太阳能收集以及空间光学
遥感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研究内容:光谱成像技术是由光学成像和分光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颖探测技术,相应的仪器设备称为成像光谱仪,在空间遥感、地质调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针对国家对该项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研制超分辨成像
光谱仪中的关键器件之一——高衍射效率体积位相全息光栅(VPHG),研究非均匀介质高衍射效率VPHG理论、可见/近红外波段高质量VPHG的衍射特性/角度选择性/偏振相关特性、棱镜-光栅-棱镜(PGP)器件性能、以及具有高稳定性能的
重铬酸盐明胶(DCG)体积位相全息光栅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