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行的五年时间,谢国忠所参与的项目涉及
拉丁美洲、南亚及东亚地区,并负责处理该银行于
印度尼西亚的工商业发展项目,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电讯及电力发展项目。
1995年,加入
新加坡的MacquarieBank,担任企业财务部的联席董事。
中原地区进入了周期性和结构性双重调整时期,政府的政策无法阻挡这一进程。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通胀上扬、经济增长放缓和资产价格下跌的阶段。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在国内需求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泡沫不会永远持续,经济的发展不能够依赖于泡沫的制造。为了刺激国内需求,中国必须要作出两项政策调整。第一,必须增加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从而支持消费。第二,中国应该发展城市化战略以稳定国内资产需求。谢国忠认为在结构性调整方面,中国应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质量与品牌,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提高家庭收入占GDP的比例,实行超大城市战略。
在
华尔街大牌投资银行里具有大陆背景的
亚洲分析师中,谢国忠属佼佼者。这是许多业内同行认可的一个事实。在过去的三年里,谢作为
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亚太区经济学家被基金经理客户评选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分析师。
谢国忠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源自他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预见到了陷阱。他清楚地看到“亚洲经济有巨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使他在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
1997年初,当
印度尼西亚的
贸易顺差仍然很高,出口增加20%多,财政也平衡的时候,谢国忠就发表报告说印尼的经济会崩溃。当时很多人不相信。“我懂得印尼经济里最大的问题是腐败,”谢国忠说,印尼的财富是虚的,里面其实都被掏空了。等到外国人不愿意把钱放进去的时候,空架子就会倒下。
同年9月份,
香港特别行政区主权回归中国两月有余,谢国忠又写了一份香港房地产要下降50%的报告。当时大家觉得是无稽之谈。谢国忠解释说,他主要看的是供应量层面,他看到香港通过控制房地产的供应量来提高价格,人为地吹起一个资本泡沫。
同样是在1997年的夏天,谢国忠看到的另一个问题是
中原地区的
通货紧缩,并意识到中国经济将从短缺走向过剩。而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维持在8%的高水平,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谢国忠的观察是,原来很多产品短缺导致中国人消费的欲望很强烈。到了1997年左右,这些短缺的产品基本得到满足,消费欲望就开始下降。中国毕竟是一个财富积累较低的国家,不能保持高消费的水平。他因此提出通缩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主旋律。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谢国忠是亚洲地区被媒体引用最频繁的分析师。在公司内部,他是
摩根士丹利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小组的领头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
史蒂芬·罗奇在多次关于中国经济的演讲中引用谢国忠计算出来的数据——在中国近8%的经济增长率中,出口占了74%的比重。
谢国忠认为,他对形势和趋势的判断之所以能在多数情况下准确,得益于他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多从国情出发,并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及传统因素在影响经济结果时所发挥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是谢国忠到
美国留学之后逐渐形成的。在国内,谢国忠念的是工程。到美国后,由于觉得工程学对他已经不再有挑战,遂改学
经济学。正是在
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时,他深受经济学系索罗教授的影响,认为经济学的复杂性在于一切都是联系起来的。单纯地套用理论模式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问题。看一个模式,要看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毕业后谢国忠在
世界银行工作过五年。这段经历的作用是帮助了他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来理解东南亚地区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行工作期间,他有机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或一个行业从上到下看了个透。比如在
印度尼西亚,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这个国家的电力行业。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谢国忠研究所涉范围虽广,但对有些国家及领域的分析并不够严谨和充分。另外,因为
投资银行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谢国忠有时说话容易过激,即追求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