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大片的灌木、杂草,有
民俗音乐:“有女不嫁放牛坪,山穷水恶路不平,每天不足四两米,肩挑背磨累死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个全会召开以后,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开始了改土建园。截止1999年,群众开梯建园总投工20余万个,折资30余万元,同时自筹资金10多万元,开梯建园1万亩,高标准栽植优质
梨苗45万株,同时修建了沉沙、水平沟、灌溉水渠、山坪塘、蓄水池、中大路等大量基础设施。在1998年以前,重视了开梯建园,忽视了梨树科学管理,而果农在开梯建园人力、物力、财力都消耗很大,对已建果园的持续投入不到位,对果树的管理不科学,致使果子个头小、果核大、果肉薄,销售不理想,价格上不去,效益差,于是开始实施科技兴果工程。当时,由于科技兴果尚属新鲜事物,尤其是采用采用高桩嫁接换良种、疏果施药防病虫等科学方法时,要锯掉已对果的果树技,要疏掉刚出来的小果子,这与传统观念相矛盾,群众一时难以接受。针对这些情况,在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通过采取反复宣传、强化技术培训、强化技术规范、引导示范、开展一帮一等措施,使果农确实转变了观念,将科技兴果变为果农的自觉行动,实施多年的科技兴果工程收到了明显效益。2006年园内产果2000余吨,产值24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平收入1000余元。
多年的辛勤耕耘,梨园村人创造出了度良好的投资环境,引来了“金色庄园”、“渝中蔬菜发展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梨园村基地已成为
渝北区最大的伏季水果基地,是春观
梨花、夏避酷暑、秋采
梨果、冬赏雪景的休闲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