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拔(1713年-1775年),宇清翘,号峨峰。四川
犍为县玉津镇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进士。历任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钟祥市、
宜昌市、
江夏区知县,
福宁、
福州市、
长沙市知府和湖北荆宜施道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由楚北郡丞升福宁知府(今
霞浦县),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五月,调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重文化,有政绩绅民特立“去思碑”以示怀念。先后修《重修犍为县志》九卷、《 衡州续艺文志》四卷、《福宁府志》、《福州府志·艺文志》(补4卷)等。
李拔,宇清翘,号峨峰。四川
犍为县玉津镇人。生于清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八月二日,终年63岁。他幼时读书,好学上进,善于思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
进士。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李拔调守福宁府,因地处海滨,居民不重耕织,多以捕捞为生,生活十分贫困。李拔到任后,对山川、水源、土壤、民情等进行考察,提出了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措施并制订方案,督促各县“开河渠,治陂塘,勤播谷,广种树,儆游惰,尚节俭,禁停棺之恶习,惩好赌之颓风”,并平反讼狱。境内原不产棉、丝,李拔在其内署隙地试验种棉、养蚕成功。进而教民树
桑植县棉,故民知养蚕,灾自李拔始。为记其功德和政绩,他调离福宁时,绅民特立“去思碑”以示怀念。
他在
福州市留下多处题刻,福州于山“清风朗月”与
乌龙江渡口“龙江飞渡”等已成景观。鼓山还有“欲罢不能”,可惜被毁。他还在福州乌石山题有“望耕台”三个大字。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任湖北荆宜施
道员时,曾率众修整
长江航道。今三峡崖壁尤存其题刻“化险为夷”、“香溪孕秀”等,这些题刻不仅为丰厚的三峡文化长廊增添一份光彩,还起到了让后人看石刻观水文、预测水势的作用。
他不仅勤于政务,也热心著述。一生所撰志书有《重修犍为县志》九卷,《衡州续艺文志》四卷、《福宁府志》四十四卷,《福宁府艺文志》补四卷、《
长阳县志》八卷。撰文有《四书旁往》、《困学心传》、 《地理探源》、《行部纪略》、\u003c理学探源入》、《
史学概论》、《东西行录》、《壮游见闻》、《纲鉴折衷》、《离骚解意》等。
李拔喜欢鼓山,多次徒步登山,留下许多饶有趣味的题刻。在鼓山下院登山古道的进口旁,有李拔“声满天地”石刻,可能是赞誉鼓山的名气。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李拔登鼓山,过“仰止亭”后,在路边岩坡上题刻“云程发轫”,表达了对平步青云、步步登高的美好前程的期盼。第二年,李拔又登鼓山,过“乘云亭”时在古道边石壁上题刻“卓尔”,心情很是不错。“乘云亭”过后是“半山亭”,附近有块大岩石,上面刻着“
小军鼓”。李拔走到这里,脚有些酸,汗也多了。再走到第五亭即茶亭附近,就是半山,李拔题下“欲罢不能”,道出一种进退两难的心情。快到更衣亭时,李拔写下“毋息半涂”,鞭策自己继续前进,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附近有石刻“忠孝廉节”。李拔自己说:“不观沧海,不知丘壑之微也;不登大山,不知天下之小也。吾今乃悟为学之道矣。故题‘登峰造极’于岩端,题山足曰‘云程发轫’,半山曰‘毋息半涂’……以志自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