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13人;兼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12人,中心主任为
段渝教授。中心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为:巴蜀文化源流研究,巴蜀古代文明演进研究,巴蜀文献与学术研究,巴蜀民族研究,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巴蜀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
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占据过重要地位,尤其在长江上游开发史和西部经济文化发展史中影响十分深刻而巨大,堪称长江上游和中国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国亦具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且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一直影响到今天,长盛而不衰。
当前,
四川省各界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实施西部开发、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提升四川经济文化的实力和水平,而巴蜀文化研究正是四川经济史、文化史和文明演进的研究,其成果将直接为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极富价值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83年7月,重组于2000年1月。2001年,教育部批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按照教育部和
四川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基地采取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同建设、以省建为主的方式。基地是实体性的独立建制的重点研究机构,在省教育厅和有关省属高校校长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进行基建的建设和直接进行管理工作,基地负责人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中心设有巴蜀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巴蜀文学与文献研究所、巴蜀民俗研究所、四川移民研究所;并在
广安市、
雅安市、
凉山彝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什邡市等地分别设立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下属的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广安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雅安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金沙江文化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岷江上游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什邡研究所。并与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共同成立了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三星堆科研教学基地。
中心自2002年开始组织重点科研项目以来,完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研究”、“巴蜀文献集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巴蜀古代文明与早期中外关系研究”等为代表的30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家级、省部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20余部,组织并编辑出版了大型学术丛书“巴蜀文化系列丛书”(10种),其中多种论著获得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三等奖,产生了重要影响;整理编辑出版了《
槐轩全书》(10卷)、《推十书(增补全本)》(20卷)、《大家论学》(8种),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中心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致力于将中心建设成巴蜀文化研究的国家队。为此,中心认真制订并实施了“十一五”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中心每年主办国内或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主办形式活跃的“巴蜀文化论坛”,并举办巴蜀文化讲座以及其他学术活动。几年来,中心先后主办了“巴蜀文化研究新趋势国际研讨会”、“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届年会”、“第六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
际学术研讨会,主办了全国性学术会议“巴蜀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
三星堆遗址与南方丝绸之路
青铜文化研讨会”、“
龙门山与古蜀文明学术研讨会”,发起并实施“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物展”,主办了九次“巴蜀文化论坛”,“巴蜀文化论坛”现已成为国内外巴蜀文化研究具有标志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心还主办了多次学术讲座,邀请国外和全国著名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讲演。
中心每年编辑出版高水平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刊印反映中心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的《巴蜀文化研究动态》,使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的数据库成为国内外有关巴蜀文化研究成果推介的权威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