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城
2002年开工建造的多功能园区
福州大学城(英文名:Fuzhou University Town)是福建省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集教育、文化、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福州大学城位于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乌龙江西岸,西邻京福高速公路,东邻316国道,规划总用地面积20.8平方公里。
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的决策。2001年4月,福州市城市规划局委托福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福州地区大学城区域总体规划》,规划于当年11月编成。2002年,福州大学城开工建设。截至2022年,福州大学城入驻有14所高校。拥有40个国家重点学科、71个博士学位点和174个硕士学位点、2231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成为了福建省最大的高等教育和产学研基地。2021年1月,《福州地区一流大学城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指出,福州大学城全面对标中国一流大学城开展建设,打造集宜学、宜业、宜居、宜游于一体的高品质新城。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截至2000年,福建省高等教育现状一直落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全福建省人口毛入学率仅为9.5%(中国平均为11%),拥有的硕士、博士研究点数量仅占全中国不足3%,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全省高校中不足40%,与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严重失衡。
建设过程
2000年,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省的战略,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的决策。大学新校区选址于闽侯县上街镇。2001年初,“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01年4月,福州市城市规划局委托福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福州地区大学城区域总体规划》,规划于当年11月编成。
2002年,福州大学城开工建设。工程分二期建设,首期投资23亿多元,以政府投资为主,于2005年初步建成可容纳3万在校生的大学城;第二期建设以社会投资建设为主,到2010年,使大学城在校学生总体规模达7-10万人,其中研究生规模占20%。
截至2022年,福州大学城面积从14.5平方公里增加至20.8平方公里,入驻有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等14所高校。拥有40个国家重点学科、71个博士学位点和174个硕士学位点、2231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建有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场馆、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旗山湖“三创园”项目等共享设施,成为了福建省最大的高等教育和产学研基地。
2021年1月,《福州地区一流大学城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指出,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将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初心,以“六个一流”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对标中国一流大学城开展建设,打造集宜学、宜业、宜居、宜游于一体的高品质新城。
建设目的
构建培养国民经济主要领域急需人才的学科框架,重点建设和发展为福建省电子制造业、机械装备工业和石化工业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服务的应用学科,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规划布局
规划范围
福州大学城区域北至国宾馆,东到上街防洪堤,南至浦上大桥连接线,西到旗山脚,总面积约38.4平方公里。
大学城功能分区
以福州大学城东侧的乌龙江大道为界分为东西两大片。东片区为上街镇镇区建设用地,以生活居住和二、三产业为主,同时也作为大学城的服务基地。生活居住分沙堤、金桥、建平3个居住区,以镇区改建和江边中低层标准的住宅区建设为主;西片区为高等教育用地,以高等教育及科研为其主要职能,规划4处农民住宅安置地,重新整合村庄建设。
大学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福州大学城分为三级公共中心,即区域中心、镇区中心、居住区中心。
(一)区域中心,位于金上路南侧,由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和城市综合公建区组成,主要安排各类大型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市级行政办公设施(包括中心医院、大型超市、博物馆、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为大学师生和城镇居民共享共用。
(二)镇区中心,位于上街镇政府北侧,主要服务上街片区,并担负大学城后勤服务功能,包括镇政府、写字楼、体育场、商业金融饮食服务等设施。
(三)居住区中心,分别位于沙堤、金桥、建平3个居住区内,配置相应的公建项目。沙堤居住区中心位于侯官大道与邱阳河交汇处,面积10.5公顷;金桥居住区中心位于镇政府一侧,面积9公顷;建平居住区中心位于闽都大庄园西南侧,面积5.6公顷。
大学城布局
福州大学城按不同功能区安排,分为7个区。
(一)大学校园区,位于学园路西侧,由北往南依次排列为7个校区,校际间以林地分界。
(二)大学城公寓区,学生公寓区与校园区隔学园路设置,沿区内主河道溪源江自北向南带状布局,一部分日常的体育设施与场地安排在此区域内。
(三)高新技术园区位于上街互通东南侧,科技路西北侧规划3处高新技术园区,分别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基地。
(四)教师公寓区,位于建平居住区内,临近上街镇和示范中、小学。
(五)国际大学村与研修基地,于学园路南北侧两端各规划一处国际大学村,在溪源江西侧、金上路北侧,专门设置一处国际研修基地。
(六)保留社区和安置社区,大学城内居民较集中社区予以保留,另一些相对分散居民点则集中安置在新社区内。
(七)中心共享区,位于大学城中央,金上路和湖光路之间,集中设置为大学城内部各院校所共享的教育、文化设施。
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
福州大学城的主要过境交通道路有京福高速公路和316-324国道连接线。京福高速公路在城区内通过上街互通与大学城和福州市区相连。同时,于南屿镇设南屿互通,通过湾边大桥东接仓山,西往永泰,南接福厦高速公路。大学城与福州市中心区联系主要通过洪塘大桥、金上大桥、浦上大桥、湾边大桥联系。
2012年,位于福州大学城中心共享区的福州新客运西站投用,福州新客运西站与大学城公交总站毗邻而建,距福银高速福州西出入口约4公里。
内部交通
福州大学城以南北乌龙江大道为主轴,分别组织路网。城区道路分为主、次干道两个等级,主干道间距800-1200米,次干道间距450-600米。城内南北向主要道路自东向西有江滨路侯官路、乌龙江大道、学园路、溪源江路5条;东西向干道自北往南依次为邱阳路、沙堤路、厚庭路、华佗路、金上路、科技路等。
入驻学校
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
建立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模式,对急需的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通过与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合作及校际协作等形式进行共建;组织校际间的多学科联合,承接重大科研课题和项目,联合开展博士、硕士点及国家文、理科基地建设;允许院校间互聘教师,多渠道对外联聘;选择各校优秀的基础课教师面向大学城“挂牌上课”;选择各校特色课程向大学城开设公共选修课;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鼓励支持学生跨校选修课程等。
同时建立起与资源共享相适应的管理平台,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学分制,建立共享课程互认学分的管理制度,对公共服务资源实行“一卡通”等等。此外,图书总馆以购置电子版图书和集中购置外文图书资料为主,各校区的图书藏书根据办学性质各有侧重,并用专用宽带网络连接,互相浏览查阅资料。各校建设的供基本教学使用的体育场所和风雨操场为本校共享,竞技性比赛用的体育场馆各校有所侧重按类别建设,如师大可建球类馆,福大建设游泳馆,医大、中医学院建一些小球类馆,田径场馆建设在大学城内的体育公园内。
后勤资源
学生公寓和食堂——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建设若干个学生生活区,就近为各校学生生活服务。
教师公寓——按照经济适用房政策,建设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教师生活住宅小区,吸引大学教职工购房居住。
学生活动中心——根据各校地理分布,建设多个1800人左右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和娱乐活动;金融、邮电和商业网点等按区域总体规划由行业投资建设和管理。
公共资源
大学城内建设适当规模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服务于大学教职工子女和大学城区域范围适龄儿童就学;本着医教结合、医防结合的原则,建设一个依托于医科大学和中医学院的区域中心医院,为整个大学城区域近20万人口服务,而各大学内只设置社区医疗服务站;建设一个适当规模的中档次的宾馆或交流中心作为各类会议场所,同时满足各大学社区基本的接待需要;建设一个3000人左右规模的大学城会堂,作为大学城范围的学术报告和师生集会场所;在共享区域中建设科技院、博物馆和图书城等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相关活动
2022年7月5日晚,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独奏音乐会在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上演,为福州市乐迷带来多首经典曲目。
2024年12月16日,第三届侯官论坛在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活动通过1个主论坛和5个分论坛以及主题研学、图书巡回展文化推介等侯官文化主题活动共同探讨侯官文化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建设过程
建设目的
规划布局
规划范围
大学城功能分区
大学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大学城布局
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
内部交通
入驻学校
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
后勤资源
公共资源
相关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