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亚农条约是1920年,由协约国集团和
匈牙利签订的一项制定匈牙利边界的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
奥匈帝国灭亡,
奥地利帝国的伙伴
匈牙利王国宣布独立。由于奥匈帝国包含数个不同种族,故此需要重新划定匈牙利、
奥地利及其他刚刚独立之新国家的边界。条约在6月4日于法国
凡尔赛的
大特里亚农宫由数个国家签署,分别是战胜国
美国、
英国、法国与意大利,以及刚独立的
罗马尼亚、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与
捷克斯洛伐克;战败国就是代表奥匈帝国的
匈牙利。
10月31日,
巴纳特共和国在
蒂米什瓦拉(今罗马尼亚西部城市)成立。匈牙利政府确认它的独立。
匈牙利的边界在11月至12月初步确立。与匈牙利王国比较,新匈牙利的领土不包括:
新生的
主权国家匈牙利并没有继续参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1919年3月20日,
协约国向匈方提交了一份要求割让领土的照会(史称威克斯通牒),要求
匈牙利割让大片领土。此时正值匈牙利国内局势不稳、
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各协约国陈兵匈牙利边境,施以巨大军事压力。
1920年6月4日,协约国集团同匈牙利霍尔蒂政府在法国
凡尔赛的
大特里亚农宫,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签约的战胜国为
美国、
英国、法国、意大利,
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王国与
捷克斯洛伐克;战败国为代表
奥匈帝国的匈牙利。
匈牙利总共失去72%的领土(割地情况见概述图;图中粉红色区域为匈历史领土,红色线条为条约规定的各国国界),人口由二千零八十万大幅减至六百五十万,也丧失统治了八百年的唯一海港
里耶卡(今
克罗地亚海港)。
由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是一次争霸性质的非正义战争,战后的
巴黎和会又是一次“分赃”式的会议,这就使得特里亚农条约成为一个极其不平等的掠夺性条约。条约签定后,
匈牙利丧失了72%的国土面积,人口由2080万大幅减至650万,超过1000万名匈牙利人一夜之间便身处他乡(1914年的
匈牙利王国拥有33万多平方千米领土)。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在
纳粹德国与意大利的帮助下,匈牙利因慕尼黑协定(1938年)及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而夺得邻国的领土,包括
喀尔巴阡山脉罗塞尼亚北部、
斯洛伐克东部及
特兰西瓦尼亚北部。然而,随着
德国的崩溃,匈牙利后来被
苏联军队占领。根据巴黎和约,
匈牙利的边界与1920年的相若,一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