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之王》,一部1957年的
英国喜剧电影,由
查理·卓别林执导并主演,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演的电影。影片中还有他年轻的儿子迈克尔等其他演员的出演。该片讽刺了麦卡锡主义时期的
共产主义猎杀以及
美国政治和社会的某些其他方面。这部电影是在卓别林1952年被驱逐出美国后在欧洲制作的,直到1972年才在美国上映。
《纽约之王》讲述了夏洛克国王因国家发生
政变而跑到美国寻求庇护,可刚到美国的第二天,他的属下就把他的所有财产席卷一空,堂堂一国之君变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倒霉蛋。正在国王心急如焚烧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并愉快地答应了她的晚宴邀请——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诱人姑娘原来是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被耍的国王摇身变成了广告明星。
查理·卓别林在《纽约王》的剧本创作之初,曾有两种打算:一是把片中人财两空的国王,塑造成为一个流浪汉,因为他对这样的角色早已驾轻就熟,后来被自己否定,他实在无法允许自己继续重复下去,二是往《
凡尔杜先生》的套路上靠,把国王的人性蜕变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后来因妻子的强烈反对而打消,因为明眼人都知道,《杀人狂时代》固执己见的结果已经相当失败。于是,《纽约王》开始往个人遭遇与时代风貌的关系上进行对接,总体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本片只花了12周就完成了全部的拍摄工作,是
查理·卓别林创作周期最短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卓别林最后一部主演的电影,标志着卓别林时代的结束。
这部电影在欧洲表现良好,但由于在美国的发行不足,其商业影响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这部电影的优点,人们的意见不一。Variety称其为"温和的失望"和"带有酸涩政治暗示的半心半意的喜剧",其中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有趣场景"。这部电影在1957年的《Cahiers du Cinéma》年度十佳电影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在评论聚合网站Rotten Tomatoes上,这部电影的"新鲜度"为80%,基于10条评论。卓别林的传记作者杰弗里·万斯在2003年写道,他认为《纽约之王》在卓别林的作品中是一部重要的电影。他在对这部电影的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尽管《纽约之王》针对的是1950年代的社会和政治气候,但它的讽刺评论是永恒的。尽管有其缺点,这部电影仍然是通过最著名的流亡者的眼睛研究美国生活的一个有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