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3年,发表《颂我王康复》,博得了
路易十四的嘉许,从此开始了文学生涯。同年,拉辛与
莫里哀相识并结为莫逆之交,在戏剧创作方面受到了他很大的影响。1664年,拉辛以其第一部悲剧《德巴依特》及《亚历山大大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显示了他非凡的戏剧才能。此后,他努力不懈,戏剧创作才能日趋高超,终于在1667年,以《安德罗玛克》一剧成名。以后又写出他唯一的喜剧《讼棍》和悲剧《布里塔尼居斯》、《贝蕾妮丝》、《巴雅泽》、《菲德拉》等优秀作品。1673年拉辛当选为
法兰西学院院士。最后因遭到保守派的攻击及失宠于国王而终日忧闷不乐。1699年
让·拉辛患
肝癌去世。
《安德罗玛克》是五幕诗剧,题材取自古希腊传说。特洛伊将领赫克托尔在与爱比尔国王皮罗斯交战中惨遭失败,疆土被夷为平地,自己忍辱身亡。爱妻安德罗玛克与娇儿阿斯提阿那克斯都身陷囹,沦为皮罗斯的俘虏。安德罗玛克美丽动人,风姿犹在,皮罗斯一见钟情,为之魂牵梦萦,不能自拔。于是准备娶她为妻,立为王后。但实际上,皮罗斯已与爱兰娜皇后的干金、希腊公主爱弥奥娜缔结婚约。爱弥奥娜深爱未婚夫,夸耀皮罗斯的赫赫战功,以他为自己的光荣和骄傲,甚至视他为自己的生命。在爱的召唤下,她毅然撇开迷恋她的
希腊使臣奥雷斯,来到皮罗斯的宫殿,打算与她的未婚夫举行婚礼,做爱比尔的女统治者。可是,好景不长,战俘安德罗玛克的出现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不幸。皮罗斯移情于安德罗玛克,对爱弥奥娜的美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她不能唤起皮罗斯的温情,拨动他的心弦。她嫉妒、憎恨安德罗玛克,对皮罗斯则无可奈何,恨之愈深,爱之愈烈。安德罗玛克是——位贤妻良母,她热爱孩子,忠于丈夫,拒不接受皮罗斯的求婚,宁死不做使她国破家亡的刽子手的妻子。然而,
希腊的全权代表奥雷斯为了追求他的偶像爱弥奥娜,更为了处死赫克托尔之子,以便斩草除根,杜绝后患,此时也抵达爱比尔。奥雷斯向皮罗斯索取赫克托尔之子,而皮罗斯为讨安德罗玛克欢心,获得她的爱情,一方面拒绝希腊人的请求,不肯交出赫克托尔之子,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以此威胁安德罗玛克,企图迫使她就范。安德罗玛克犹豫万分,痛苦不已,想一死了之,以保持自己对丈夫的坚贞不渝,可又不忍心爱子遭毒手。在两难之际,她假意答应皮罗斯的要求,暗中却决定一旦把儿子托付与他之后,就在婚礼上自杀。爱弥奥娜见皮罗斯终不能回心转意,嫉恨交加,复仇之火冉冉燃起,因此,她敦促奥雷斯去杀掉皮罗斯以解心头之恨。趁皮罗斯与安德罗玛克举行婚礼之际,奥雷斯及愤怒的希腊人杀死了他。当爱弥奥娜得知皮罗斯惨死的消息后,痛不欲生,遂以
短剑自刎殉情。至于奥雷斯,他虽然杀死了皮罗斯,成了弑君者、谋杀犯,却仍然不能赢得爱弥奥娜的欢心,反而受到她无情的指责和辱骂。最后,他因心灵过度刺激而精神失常。全剧就在这一片恐怖声中结束了。
让·拉辛的创作没有受制于人,而是在先人耕耘过的土地上另辟蹊径,剧本结构朴素而谨严,故事的发展合乎逻辑,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古典主义“三一律”要求戏剧描写中时间、地点和情节归于统一,这种框架拉辛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安德罗玛克》中,拉辛把故事的发生安排在爱比尔国王皮罗斯宫廷中,情节以
希腊使臣奥雷斯抵达爱比尔,索取赫克托尔之子为开端,随后矛盾骤然加剧,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人物之间矛盾重重,一触即发,但是,
让·拉辛没有让这些矛盾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他匠心独具,紧扣中心环节,把所有矛盾的解决可能都归结在安德罗玛克对皮罗斯所持的态度上。自然,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拉辛如此安排,毫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可谓恰到好处。
《安德罗玛克》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心理分析能力,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棱角分明。“
皮埃尔·高乃依使我们叹服的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拉辛却使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跟我们打成一片。”(布吕耶尔语)拉辛以深刻的笔触描写出人类情感中一切最温柔、最细腻、最动人的东西。
《安德罗玛克》是
让·拉辛的代表作,在巴黎上演时引起过巨大的轰动,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此剧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奠定了拉辛在
法国文坛的地位,使他在17世纪的法国文学史上与天才的喜剧家
莫里哀交相辉映,犹如双峰对峙,各尽其妙。拉辛生活在法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当时,贵族阶级和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均势已被打破,两者矛盾日趋尖锐。拉辛的戏剧创作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他的力作《安德罗玛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安德罗玛克》色调阴暗,气氛沉郁,它真实地反映了宫廷中尖锐、复杂的矛盾,严厉谴责了残酷自私、人欲横流的封建贵族。剧中的贵族只顾享乐,对国家利益和自己的义务不屑一顾。皮罗斯是战场上凯旋的英雄,可他对安德罗玛克一见倾心,为了个人爱情而不惜抛弃自己的国家。在奥雷斯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荣誉的原则成了情欲的祭祀品。
让·拉辛非凡的语言造诣无疑是《安德罗玛克》成为不朽之作的又一原因。此剧使我们深深领略到他自然流畅、朴素简练的语言风格。“他的风格若用水来比方,不是奔流急湍,而是静水深潭——表面平静,底下却
鱼龙目变幻;也就是说,初看时容易,愈咀嚼愈觉得深刻而美妙。”(
茅盾语)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与澎湃起伏的戏剧内容形成对照,把剧情描写得引人入胜。把人物勾画得维妙维肖,使他们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