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把环境中的
氧气吸进体内,同时把体内的
二氧化碳排到环境中的过程称为气体交换.单细胞
原生动物界通过体表与水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其方式是将水中溶解的氧气吸进体内,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通过呼吸运动和
血液循环,
肺泡内的空气与肺部
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之间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全部过程又可分为内呼吸和外呼吸两个方面.。
气体交换也称为呼吸,是指人和高等动物的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主要为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整个过程。在人和高等动物有内呼吸与外呼吸之分。前者指组织
细胞与
体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后者指血液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一般所称呼吸系指外呼吸。外呼吸由
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以及由此引起的肺被动的扩张(吸气)、回缩(呼气)和歇息而实现。健康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约16至18次,而小童每分钟约20至30次,每次吸入和呼出气体约各为500毫升。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其呼吸型式亦不同。以
肋骨运动为主者称为“胸式呼吸”,以膈和腹壁肌运动为主者称为“腹式呼吸”。
人体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和体内的气体交换。前者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后者包括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都是通过气体的
扩散作用实现的。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当空气进入肺泡后,由于肺泡中氧的含量高于血液中氧的含量,血液中
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的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这种含氧丰富的血经
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血液与组织
细胞之间。由于组织细胞不停地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组织处氧的含量低于血液中氧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氧就由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这样,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样就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产生的
二氧化碳则被及时运走。
表面潮湿:
氧气要先溶于水中才能拥入体内的血液。同样的二氧化碳必须溶于水中才能扩散出体外。
以气体扩散的方式进行,各种气体的扩散主要取决于各种
气体分压差,气体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在水中的分压,当气体溶于水中和从水中溢出,回到空气中达到平衡时,该气体在空气中的分压即是它在水中的
张力。因此与气体的
溶解度有关,和交换膜的通透性及交换面积有关。例如在房间的一角洒一些香水,我们在整个房间都会闻到香味,这就是香气在空气里扩散的结果。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呼吸道(气道)包括鼻、咽、喉(上呼吸道)和
气管、
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下呼吸道)。随着呼吸道的不断分支,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气道数目增多,口径减小,总横断面积增大,管壁变薄,这些变化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加温湿润作用 主要在鼻和咽,而
气管和
支气管的作用较小。一般情况下,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温度都较肺同为低。由于鼻、咽粘膜有丰富的血流,并有粘液腺分泌粘液,所以吸入气在达气管时已被加温和被
蒸汽所饱和,变为温暖而湿润的气体进入
肺泡。如果外界气温高于体温,则通过
呼吸道血流的作用,也可以使吸入气的温度下降到体温水平。呼吸道的这种空气调节功能对肺组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经气管
插管呼吸的病人,失去了呼吸道的空气调节功能,可使呼吸道上皮、纤毛及腺体等受到损伤,因此应给病人呼吸湿润的空气为宜。
过滤清洁作用 通常通过呼吸道的过滤和清洁作用,阻挡和清除了随空气进入呼吸道的颗粒、异物,使进入肺泡的气体几乎清洁无菌。呼吸道有各种不同的机制防止异物到达
肺泡。其一在上呼吸道。鼻毛可以阻挡较大颗粒进入,而
鼻甲的形状则使许多颗粒直接撞击在粘膜上或因重力而沉积在粘膜上。这样,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几乎完全从
鼻腔空气中被清除掉。其二在
气管、
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直径在2-10μm的颗粒可通过鼻腔而进入下
呼吸道,但这里管壁粘膜有分泌粘液的杯状
细胞和纤行上皮细胞。所分泌的沾液覆盖在纤毛上。许多纤毛有力地、协调地和有节奏地摆动,将粘液层和附着于其上的颗粒向喉咽方向移动。每次摆动可移动粘液层达16μm,若每秒钟纤毛摆动20次,则每分钟可使粘液层移动约19mm。纤毛推动粘液层及所附着的颗粒到达咽部后,或被吞咽或被咳出。吸入气干燥或含有刺激性物质,如
二氧化硫等,可以损害纤毛的运动,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其三是巨噬细胞。直径小于2μm的小颗粒可以进入呼吸性细
支气管、
肺泡管和肺泡,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吸入的颗粒和细菌,然后带着它的吞噬物向上游走到细支气管壁上的粘液层,随粘液排出。肺泡巨噬细胞生活在氧分压较市制肺泡中,当通气量减少或氧分压降低时,其功能将减退。此外,
呼吸道的分泌物中还含有
免疫球蛋白和其它物质,有助于防止感染和维持粘膜的完整性。
动物生理学 http://nhjy.
华中农业大学edu.cn/kech/dwsl/asp/textview.asp?key=45
食品伙伴网 http://www.foodmate.net/topic/171/7/53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