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
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 律的学科。
从人类居处的意义上说,城市是—种聚落。因此,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 部分。由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职能、内部结构与乡村聚落不同,而且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几十年来,尤其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发展简史
把城市当作一种地理现象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
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和
赫特纳曾进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区位研究。1899年
施吕特尔研究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和类型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1907年
德国的哈塞尔特发表《城市地理观察》一书,接着1911年
英国的
帕特里克·格迪斯和
法国的布朗夏尔分别对单个城市进行了研究。
美国城市化过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
在城市内部用地功能结构模式上先后出现了美国社会学家
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霍伊特的扇形学说以及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学说。1933年克里斯塔勒创立的中心地学说,则阐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成为城市体系理论的先导。
促使大批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
城市规划 工作。城市地理学也开始列入大学地理系的课程。
战后的城市地理学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对环 境作出空间选择的感应、行为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问题,产生了城市地理学的行为学派。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内容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
围绕这两种地域系统,具体有: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各国城市化的比较、城镇人口集聚的规律,大城市的优势,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问题等;
城市体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镇综合体的分布特征和功能、规模结构;
城市形态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征、城市总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研究;
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研究;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综合地理研究等等。
比如:数量方法——
应用数学方法加工处理反映空间关系的信息和 数据,模拟空间关系的状况和过程;行为科学方法——分析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感知、评价、直至决策的空间行为过程;系统分析方法——把城市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
城市信息系统方法;空间抽样调查方法等等。
城市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
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兴起
在20世纪,世界的城镇化过程在继续前进。尽管极少数起步最早的国家经历过城镇化快速增长以后,乡村人口
向城镇的迁移速度已经显著放慢,进入了城镇化离心扩展的新阶段,但因地广人众的发展中国家在本世纪中加入到快速城镇化的行列中,整个世界伴随着人口爆炸而来的城市爆炸始终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给人类带来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它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麻烦,因其社会问题 和环境问题丛生而令人困惑。许多人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不顾离乡背井,千方百计流入城市谋生,而另有一些人却想方设法逃离这个繁华世界。政府决策者在决心推动经济发展时,常常强调通过 城市开发来实现他们雄心勃勃的目标,当他们面对管理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时,又常常想对城市发展加以种种控制,甚至不惜强行疏散城市人口和产业。
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虽发端不晚,但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在新中国重新起步却已经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
研究对象
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如城市经济学、
都市社会学、
城市规划学等。
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着重从空间观点研 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而城市经济学着眼于城市产业结构、土地市场、住宅、劳动、交通、环境等经济问题;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和社区的社会结构及不同社会集团间的关系;城市规划学致力于与编制城市发展蓝图有关的功能要素和工程要素研究。
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
发展
把城市当作一种地理现象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城市进行地 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F·拉采尔和A·赫特纳曾进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区位研究。1899年O·施吕特尔研究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和类型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联系。城市地理形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1907年
德国的K.哈塞尔特发表《城市地理观察》一书,接着1911年
英国的P·格迪斯和
法国的R.布朗夏尔分别对单个城市进行了研究。
美国城市化过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H.P.塔潘1855年已对美国城市的增长进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美国个别城市的地理进行了研究。初期的城市地理学思想,往往受环境决定论的支配,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看作城市形成的决定因素。20世纪20年代起,
芝加哥学派倡导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察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在城市内部用地功能结构模式上先后出现了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H.霍伊特的扇形学说以及C.D.哈里斯和E.L.厄尔曼的多核心学说。1933年W·克里斯塔勒创立的中心地学说,则阐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成为城市体系理论的先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的城市需要重建,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都要求对城市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规划,促使大批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
城市规划工作。城市地理学也开始列入大学地理系的课程。在理论研究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对20~30年代以来所积累的学说做进一步检验。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中心地学说的广泛验证,成为60~70年代城市地理理论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地理数量方法的推动下,形成了城市地理学中的区位学派。战后城市地理学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除数量方法的应用在人文地理学各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外,还引进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对环境作出空间选择的感应、行为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问题,产生了城市地理学的行为学派。如
美国地理学家R·G·戈利奇1978年提出关于城市空间行为模型的锚点理论。
研究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内容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围绕这两种地域系统,具体研究下列内容:
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比较,城镇人口集聚的规律,大城市的优势,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问题等。
②城市职能研究。把城市产业分解为以满足市外需要为主和以满足市内需要为主两类,从而确立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的概念,研究城市的性质及其对所在区域的作用。
③城市分类研究。可根据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职能为依据的分类。
④城市体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镇综合体的分布特征和功能、规模结构。
⑤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研究。
⑥城市形态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征、城市总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研究。
⑦城市地域结构研究。
⑧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⑨城市生态系统研究。⑩城市综合地理研究。此外,在城市地理研究内容中,还包含从国土规划和
城市规划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城镇最优布局,新城合理规模,城市再开发以及未来城市形态结构,等等。
研究方法
方法简介
城市地理学,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对城市或区域运用历史比较法、地理比较法以及综合分析法进行研究。随着现代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新科学方法论的出现,以及数学方法和
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普遍使用,城市地理研究方法增加了下列新的内容:
数量方法
5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研究中广泛
应用数学方法加工处理反映空间关系的信息和数据,模拟空间关系的状况和过程。
行为科学方法
分析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感知、评价、直至决策的空间行为过程。70年代以来行为科学方法成为城市地理研究中受到重视的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把城市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它进行分解和简化,确定大系统和子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制约条件,探讨系统的最优结构和功能。系统分析通常运用数学模型来反映城市系统的特征、结构和发展过程。
城市信息系统方法
现代城市有条件建立城市数据库和城市数据分析应用软件系统。通过城市信息系统可以迅速获取数据和信息,大大丰富研究工作的信息量,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空间抽样调查方法
计算机的应用,使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调查、城市客货流起讫调查、居民收入和需求调查等需要大量处理数据的抽样调查成为可能。
此外,地图是地理研究的传统工具。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在城市地理研究之中的应用,则有助于掌握城市随时间变化发生的空间演变。
意义
当代世界城市化方兴未艾,并出现郊区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数目不断增大,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城市机体也越来越复杂,使得各国政府在城市再开发和人口再分布的决策上面临许多难题。城市地理学从空间方面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对城市建设的决策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城市地理研究成果是
城市规划的必要基础,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功能组织以及
卫星城镇的建设等问题的论证,需采用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不同等级的经济区的轮廓。一国一地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地域组织的若干特征。因此,区域城市地理研究也是区域规划的重要资料来源。
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相关关系
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70年代以来,它才逐渐成为综合研究城市特有经济关系,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问题(如城市的财政税收,城市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的投资来源等)与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研究成果有可能直接解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经济学与实际结合更紧密。
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时,往往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或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城市地理学十分注意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以研究社会问题为己任,而城市以人口密集为首位特征。因此,许多社会问题都较为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这些问题也称为城市问题。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在城市里,不论什么事,只要构成"问题",必然与城市居民发生联系,必然是个社会问题.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城市问题也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在研究方法上,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互相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合.
两门学科的区别仍十分明显,城市地理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性,强调问题产生和解决的空间性,为政府决策作参考;而
都市社会学则注重社会实践,探讨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社会进步的具体政策。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
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
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主要研究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城市生态学源于帕克,伯吉斯等人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的人类生态学.他们多以社会现象来类比生态世界,认为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与居民活动中,存在着与生态学中相似的模式与联系。城市生态学到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问题日趋增多和严重而大规模发展起来.
早期的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建立地域结构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使地域结构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0年代以来,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都迅速拓展,并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研究所吸取,并融汇在有关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市中心作用和中心城市作用等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