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host),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寄生生物通过寄居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寄生生物往往损害宿主,使生病甚至死亡。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包括人和动物。一些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只感染人,而有些病原体可能有许多宿主,如狂犬病病毒可寄生在狗、狼、猫等动物体内。
宿主排出
病原体的方式可有多种。常见于
呼吸道、
消化道、皮肤和血液(
吸血昆虫叮咬)。其排出途径决定于侵入门户、病原体的特异性定位和可能的传播条件。
最终宿主是指
寄生生物的成虫或者
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是指寄生生物的幼虫、童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用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不过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寄生生物的幼虫会直接进入最终宿主,这个最终宿主便成为一个“异常中间宿主”。例如
链状带绦虫在某些情况下将人变成其异常中间宿主。
鹿鼠是几种已知的和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的天然宿主,这些病原体包括伯氏疏螺旋体、鹿蜱病毒(DTV)和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新型汉坦病毒(SNV)。
基本上,由于寄生生物需要完全地依赖宿主提供营养和生存环境,对于寄生物来说,最理想的宿主和寄生物的关系是,宿主能够为寄生物长期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其自身的营养不会被寄生物大量地吸取掉。但往往在寄生物的生长周期内,寄生物在宿主体内不断繁殖,大量的寄生物渐渐增加吸取宿主的营养,令宿主的体能减弱,最后宿主会出现长期的营养不良,最严重会导致宿主死亡。宿主的死亡会使寄生生物无法吸取宿主的营养,也会令寄生生物因为缺乏营养而相继死亡。
将宿主和寄生生物的理论引用到母亲和胎儿的关系上是可行的。胎儿本身不能觅食,而
胎生动物的胎儿需要在母体内成长一段时间,期间胎儿完全依赖吸取母亲获取的营养来令自己生长。母体亦为胎儿提供完全的环境,使胎儿避免受到外来的袭击。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母亲和胎儿的“宿主-寄生物关系”并不会因为过度吸取宿主营养而导致宿主的死亡。而且胎儿本身并没有生殖的能力,不会因为“寄生生物”的数量在“宿主”内增加而增加宿主提供营养的压力。而这种“宿主-寄生物关系”通常以胎儿出世,离开母体而结束。
1.遗传背景宿主的遗传背景对抗原的
免疫原性有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受多种遗传基因尤其是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控制.不同遗传背景的
小鼠及人群中的不同个体,由于MHC基因不同,湿示对同一抗原的应答能力不同。对某一抗原反应性强的小鼠品系或人,对其他抗原可能呈低反应性。MHC基因及其他免疫调控基因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不同。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通常情况,青壮年比幼年和老年人的应答能力强雌性动物产生抗体的能力要强于
雄性动物,但
妊娠期动物的应答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发生南
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的概率也增高。感染或使用
免疫抑制剂等都能使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