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
古代郡名
川,郡名,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
始皇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颍川为其中之一,辖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是当时较为繁华的城市。颍川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区[yǎn chéng]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县以北。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市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昌市为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官,东汉中平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在此起义。颍川郡主体部分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北境及于今二七区南部。
颍川是夏朝——夏朝的首都所在地,是大禹的故乡,此外还有吕不韦晁错郭嘉陈寔[shí]、钟皓荀淑韩韶等多位历史人物出于此地,有陈、钟、荀、庾[yǔ]、方等多个姓氏以颍川为祖地。
古代颍川
颍川概述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在今蚌埠市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省会稽郡与夷夏诸部落首领会盟。这次会盟,历史上称为“涂山之盟”,通常被学者看做是夏王朝的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在首都阳翟钧台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确立。
阳翟,即是如今的河南禹州。此后,中国开始出现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国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都是在禹州进行的。这使得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禹州又成为秦朝36郡之一——颍川郡的郡邑。据史载,那时的颍川已相当繁华,辖“17城,户263440,口1436513”,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记》载:“中宗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颍川太守黄霸在郡前后8年,政事愈治;是时凤皇、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传说中的稀世宝物“凤皇”、“神爵”,能在颍川大量出现,或许正是因为那里的繁华和富有吧。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这片土地成为孕育出无数优秀儿女的沃土。这里形成了陈、赖、韩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姒太康中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郭嘉徐庶司马徽吴道子等名垂中原地区历史的人物……
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传位于启而得名,北京中华世纪坛铜柱历史纪年即禹州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商周断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遗址作为禹州是夏朝首都的见证。自夏始,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曾三次为夏韩古都;秦以降,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时2000多年,均为京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为颍川郡。
颍川郡
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颍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华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大禹建都于颍川。也因此成为中原地区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
颍川郡属于豫州八郡之一,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中枢,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战国时期,秦兵东来时,很多大的战役都发生在颍川这一区域。东汉定都洛阳市,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后汉书》写道“颍川郡,秦置。洛阳东南五百里。十七城:阳翟、襄、襄城、昆阳、定陵、舞阳、、临颍、颍阳、颍阴、许、新汲、鄢陵[yān líng]、长社、阳城、父城、轮氏”。自东汉到魏晋中原地区(指颍川、汝南、南阳三郡)既是学术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动影响着历史的节奏。
东汉时期颍川郡行政区划:隶属于豫州刺史部
1阳翟 2郏[jiá][顺帝前改为襄,桓帝后旋复其旧]3襄城 4昆阳5定陵6舞阳7郾 8临颍 9颍阳10颍阴11许 12新汲13陵14长社15阳城16父城17轮氏[汉初省并,建初四年(79年)复置]附:崇高[汉初省并]成安[汉初省并]周承休[汉初省并]
现代颍川
颍川街道办事处位于禹州市区东南部,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颍川为名的行政区。辖1个社区、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长春居委会、南街社区、东关村、寨子村、十里村、尹庄村、朱坡村、金坡村,总人口20648人,总面积25平方公里。郑平公路(郑州—平顶山)、许洛公路(许昌—洛阳)两条干道在辖区交汇贯通,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经济繁荣。
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办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93亿元,乡镇企业入库税金完成7300万元。出口创汇21.6亿元;招商引资完成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00万元。一批大项目落户颍川。颍川街道办事处在大力宣传颍川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招商领域,使许多有实力、前景好的建设项目在颍川落户。
东关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颍川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被誉为“中原创汇第一村”,颍川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许昌市关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指示精神,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大院的作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文明素质,增强了发展经济的本领,促进了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每年的4月28日是颍川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举办文化艺术节的日子。文化艺术节当天除组织书法、绘画等活动外,企业、社区机关、社区领导都有节目参加。2004年,社区领导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的活动形式,注重活动方式的多样化,突出了先进模范典型的宣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的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干部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颍川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出口创汇9700万美元。颍川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被国家文明办、被文化部联合命名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
历史沿革
秦代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河得名,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省的禹州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luò hé]市、郑州市登封市等地,辖12县:阳翟县(今禹州市)、许县(今许昌县)、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时韩都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
西汉汉高祖五年,高祖封韩王信到此,故改称韩国。次年,韩王信转封太原郡,恢复颍川郡之名,仍治阳翟,统县20,刘彻后属河南省刺史部。东汉沿置,辖区大体相仿,领17县。
东汉
东汉末年三国初期,曹操刘协到郡内许县,这里成为东汉名义上的首都,也称许昌市。曹丕代汉后,改许为许昌,成为颍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阳翟及西北部地区被划归河南郡(治所在曹魏首都洛阳市[luò yáng])。晋朝时,颍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县(包括今平顶山市),辖区略为缩小并东移,仍治许昌,统9县。
东晋
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在今安徽和县、含山县境侨置颍川郡(治今和县新唐乡后唐一带),设邵陵、临颍县曲阳县3个侨县。属河南省
北周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市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
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许昌郡(治今许昌县许县)。景平元年(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旋为宋占据,但主城已破败,只能在主城地堆土并以榛木建堡,移治郡南的阳翟城,元嘉末年(453年),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长葛市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长葛市老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改为颍州。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市三郡。北齐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颍川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元嘉七年(430年)十月甲寅,改属豫州(治睢阳[suī yáng],今寿县城关镇)。十六年闰月戊戌,复属南豫州(仍治睢阳)。二十二年,改属豫州(仍治睢阳)。大明三年(459年)七月丙戌,改属南豫州(仍治历阳),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改属东豫州(仍治历阳)。
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颍川郡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南梁齐颍川郡改属豫州(治晋熙,今潜山县梅城镇)。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地入东魏,废侨置颍川郡。
颍川人文
据《史记》记载“颍川、南阳郡,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汉书》也写到“颍川、南阳,本大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颍川,韩都(即指禹州曾经为韩国都城)。士有申不害韩非子,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lín]争讼生分为失”。如西汉名臣晁错“学申、商刑名于张恢生所,……错为人峭直刻深”。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法家代表申不害、韩非不仅重法治,还重术治,有浓厚的权谋思想。也正是因为颍川地区的民俗较异,难于治理,先后有几任知府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其民俗。赵广汉看到“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的局面,“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又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筩[tǒng],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使“得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jié],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可以看出西汉宣帝时赵广汉采用诛其首恶、分化瓦解的手段来治理。
韩延寿黄霸的方法则不同“,先是,赵广汉知府,患其俗多朋党,……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在这里,两人传记的内容互相矛盾,可以看出赵广汉并没有把颍川治理好,反而导“致民多怨仇”。韩延寿和继任的黄霸只好采用“柔”的方式,用安抚教化的方式来稳定颍川的统治。但这种稳定是表面性的,并没有改变颍川士人“申、韩遗风“”、好争讼分异“”、俗多朋党”等地域文化特征。东汉时,颍阳人王霸“,世好文法”。阳翟人郭躬“,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长社人钟皓“,世善刑律,教授门徒千余人”。“韩融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陈寔授徒“,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膺韩元长皆就陈君学”。郭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可见颍川原有的“高仕宦,好文法,喜争讼,多朋党”剽悍之风终西汉一世无太大改变,此风延至东汉就自然成为 颍川多智谋之士。
颍川学风
汉代私学遍布中原各地,尤其颍川最盛。许多名士大儒都设馆授徒。如郭“躬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钟皓世善刑律“,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南阳人延笃“,少从颍川堂溪典受《左氏传》”。张兴以《梁丘易》教授“,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荀淑“,名贤李固、李等皆师宗之”。许多别郡名士,也客授颍川。如沛郡人桓典“,复传其家业,以尚书教授颍川,门徒数百人”。南阳人宗均,“曾客授颍川”。党之祸前后,许多颍川名士回归故里,颍川遂成为士人游学的首选之地。如李膺“教授常千人”。陈寔隐居荆山,设馆授徒,远近的士人都以他为宗师。渤海管宁“,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bǐng yuán]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太原市人王“烈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膺、韩元长皆就陈君学”。(注引先贤行状)陈去世时“,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可以想象到陈寔所授生徒之多。许多士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颍川游学。如汉中市祝龟十五岁时,就从汉“中远学汝、颍及太学”。梓潼县人杨充“,受古学于颍川白仲职”。对于颍川士人来说,则占尽地利、人和的优势。
再来看私学的教育内容:一是法律。如郭躬讲授《小杜律》,钟皓讲授诗律。二是经学。如堂溪典讲授《左氏传》,张兴讲授《梁丘易》。他们所传经学有这样的特点:擅长于论辩,多博通而不专攻一经。“荀淑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韩融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这一特点在颍川士人的学术著作上也有体现。如荀爽作《公羊问》及《辩谶[chèn]》,荀悦作《申鉴》,刘陶作七曜[yào]论》《匡老子》《反韩非》《复孟轲》,多属论辩性质的著作。可以这样认为:在私学中,颍川士人不仅能学到精深的法家儒家的知识,也从这些名士大家那里学到很多政治经验。而且这些私学中的士人还相互结交,互相影响。如王烈陈纪陈谌[chén]交好,杨充与荀爽、李膺相友善,李膺与郭泰相友善等等,不胜枚举。颍川士人有此得天独厚的受教育的条件,使得颍川人才辈出。
孕育望族
要改的有:梅州市陈姓,颍川堂子弟,祖籍古地河南颍川,陈钟赖武田本一家,陈氏属望族。根据家族家谱记载,可考证。
潮汕地区民间有不少陈姓世称“颍川旧家”,说明其望出颍川。很多人不明其来历,以致潮汕乡村许多陈家门楼的牌匾上赫然刻着“颖川旧家”或“颖川世泽”,“颍”和“颖”不同,错了还不知道。从陈家姓的新屋中,主人误以“颖川”为始祖起源地的约占三分之一。这是以讹传讹,误导子孙。中国地名中有没有“颖川”尚且不敢妄下结论,但百家姓中绝无望出“颖川”的(偶尔亦见某本书上误植),这一点却可以肯定。而“颍川”则名不虚传、历史悠久,有多个姓氏望出于此,陈姓就是其中之一。
汉代的颍川郡,有许多大姓、冠族和著姓。据日本学者鹤间和幸统计,汉代关东地区著名豪族共计95例,其中颍川郡就有13例之多,是豪族最为集中的一郡。分别为:颍阴灌氏;阳翟薛氏、原氏、褚氏、赵氏、李氏、郭氏;颍阳王氏、姚氏;舞阳县韩氏;长社钟氏;郏臧[zāng]氏、申氏。其实,他的统计很不完全,但足以说明当地豪族之多。
■韩氏———以“颍川”为堂号,虽迁居异乡,仍以是颍川人为荣。
方姓——— 禹州是华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一九九七年,经过有关姓氏专家的考察论证,确定河南禹州方山镇的方山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海内外方氏的发源地。
锺姓———同为“颍川堂”。至于五百年前这句话的原意是:“五百年前在一个锅里面煮肉吃”,在客家人里面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家人,所以就有这个说法了。广东兴宁的资料的客家人中颍川堂的人是最多的。
■郭氏————新唐书的记载讲清了五个问题,一是郭氏来源,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guó shū]之虢按声转为郭。二是阳曲县郭姓开宗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是阳曲是郭氏居住延续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阳曲",还生下了数代人。四是阳曲是郭氏祖籍地,因为"裔孙从颍川",郭氏之后代离开祖籍地阳曲而迁往颍川。五是虢叔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周代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氏,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
■赖氏———颍川郡:秦始皇17年置郡。相当今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区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县以北县 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 庾姓中最大支派。
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氏以乌命官,有乌鸟氏,他的后人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pó yáng]。
繁姓———望居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历史名人繁钦为汉末文学家。字休伯,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人。
对不少陈姓、钟姓、荀姓、庾姓族人来说,颍川是个神圣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祖先曾在那里书写过辉煌。因此,在他们的家谱或堂联上都有“颍川”字样。
颍川为一古郡名,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置,以境内有颍河而得名,治所在阳翟(今禹州市)。今禹州市及许昌市及所辖的建安区、魏都区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漯河市及所辖的郾城区临颍县舞阳县均为颍川旧地。
颍阴荀氏颍川著姓
整个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今八龙冢还保存于许昌市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
荀淑的孙子荀彧[yù]、荀谌荀衍荀悦,从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荀,汉末先依附袁绍,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为曹操出过不少主意,最有远见的是迎刘协到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成为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士,曹操把他比作张良曹操迎天子都许,召荀为尚书,不久又任为军师。荀攸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在曹操统一北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彧长子荀恽官至虎贲[bēn]中郎将,娶曹操之女为妻,三子荀俣[yǔ]曾任御史中丞,五子荀诜[shēn]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六子荀顗[yǐ],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与荀顗同时,荀爽的曾孙荀勖[xù]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过程中,追随司马昭左右,帮助出谋划策。晋朝建立后,累官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荀有10个儿子,其中荀辑、荀藩、荀组较为有名。荀辑官至卫尉荀籓累迁尚书令、司空;荀组曾任司空、太尉。荀藩之子荀邃、荀阆[láng],荀组之子荀奕,亦是两晋之际显名一时的人物。晋室南渡后,荀氏逐渐衰微。
长社钟氏颍川名门
长社(今长葛市)钟氏是魏晋时期颇有影响的世家大族。早在东汉时期,钟皓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朝中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钟皓因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与陈寔荀淑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为当时士大夫所倾慕。钟皓的两个儿子钟迪、钟敷因桓灵之世的“党锢之祸”而终身不仕。到了他的孙子钟繇[yáo],终于重振家风,使钟氏成为曹魏时期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
钟繇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遭逢李傕[jué]、郭汜之乱,奉献帝归曹操。后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渭河平原诸军,为曹操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丕代汉,任为廷尉,曾建议以肉刑代替死刑,未被采纳。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世称“钟太傅”。钟繇工书法,尤善隶、楷,与王羲之并称“钟王”。今长葛市老城镇小南门里有钟繇洗砚池。池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水深3~4米,常年不涸,相传为楷书之祖钟繇练字洗砚的地方。池边有高台,为钟繇台。清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载:“钟繇台在县治前,繇尝学书其上,洗砚于池,池水尽黑。”
钟繇的两个弟弟钟演、钟进和两个儿子钟毓[yù]、钟会都被封侯。其中小儿子钟会为魏大将军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在伐蜀之役中,钟会以镇西将军之职,假节都督渭河平原诸军事。以平蜀有功,进位司徒。西晋时,颍川钟氏有多人出仕。晋室南渡后,虽然钟雅官至御史中丞,但离开故土的颍川钟氏已是强弩之末了。
鄢陵庾氏颍川望族
进入东晋之后,颍川庾氏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生活于颍川鄢陵的庾氏是魏晋时期的世族大姓,有许多知名人物。庾乘为汉末名士,隐居不出,不应征辟。其子庾道有父风,亦隐居不仕。庾道长子庾峻,晋武帝时拜侍中,加谏议大夫。庾峻的弟弟庾纯,历任黄门侍郎、中书令,官至少府。
庾峻长子庾珉,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庾弟弟庾敳[yǔ ái],任诞放达,崇尚老庄,是晋朝时期颇有影响的人物。庾纯有子,曾任博士,因上表不称司马炎之意而被罢官,后起为散骑侍郎、国子祭酒
与其他颍川望族进入东晋之后衰落趋势相反,颍川庾氏却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把庾氏带入辉煌的关键人物就是庾亮。庾亮喜谈老庄,是东晋玄言派的代表人物。司马睿镇东将军时,闻庾亮高名,聘为西曹掾[yuàn],颇受器重。后以亮妹为皇太子(晋明帝)妃。庾亮曾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为明帝所亲信。司马绍去世,受遗诏与王导共辅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后历任平西将军、豫州刺史、江荆豫三州刺史等职,握重兵。石勒死后,他上疏议请北伐,为郗鉴[chī jiàn]所阻,未能实行。庾亮之弟庾怿[yǔ yì]、庾冰庾条庾翼,皆是东晋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卷入东晋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不少人被无辜杀害,颍川庾氏因此中道衰落。
禹州方山方氏之根
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状为方形而得名。
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世孙榆罔的长子方雷氏,因协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其族称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之女嫘祖为妻,炎黄两个氏祖部落联姻,并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方雷氏之后以封地为氏,有方氏、雷氏。新百家大姓中方氏与雷氏分列第63、第78位。
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状为方形而得名。方山紧邻上古轩辕黄帝活动中心具茨山(现称始祖山)。黄帝之臣风后被封于“具茨山”,并改名“风后岭”;力牧被封于风后岭山下,名为“力牧台”;大鸿被封于禹州城西大鸿山,禹州城北具茨山也有大鸿山和大鸿寨,是大鸿屯兵的地方。方山与上述黄帝之臣的封地都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方雷氏封于禹州方山是可信的。
禹州方山作为方姓祖地已为方姓族人认可。近些年来,不少方氏族人回到祖地寻根祖。
许由许国许氏之源
亡国之后的胡国子民,纷纷改以国名为氏。
传说上古时期,尧赞赏许由的德行,想把君位让给他,但许由不愿意,就躲起来。尧又请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认为这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跑到颍河去洗耳。后许由隐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耕作为生。在今鄢陵县陈化店乡有许由岗、许由寨、许由冢等遗迹。
西周公国初年,许由裔孙文叔被封于许地,建立许国。古许国首都位于许昌市东南。《括地志》云:“许故城,在许州许昌县南三十里,本汉许县,故许国也。”《元和郡县志》卷八许州许昌县:“故许昌城,县南四十里,即许国故城。”唐宋时期的许昌县城,即今许昌县的张潘镇古城村。
开国之初,许国与周代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负责监视和控制商的遗族宋国,防止其叛乱。西周末年,许国还是强国,曾经参与操纵周朝的政治,扶立平王,建立东周王朝。春秋以后,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先后迁于叶、城父、白羽、容城县等地。公元前481年,许国被楚国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正是在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28位的许姓
胡康鄢以国名为氏
商周时期在今许昌市漯河市境内还分布着包括鄢、胡、康在内的封国,其后皆以国名为氏。
胡国,西周姬姓国。在今郾城区舞阳县一带。春秋初期,计谋多端的郑武公,先以其女嫁与胡君为妻,乘胡国不备,一举将其灭掉。亡国之后的胡国子民,为表达不忘故国的感情,纷纷改以国名为氏,就是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5位的胡姓
康国,西周姬姓国。西周初年,姬发封同母弟姬封于康,在今禹州市境,史称康叔,建立康国。武庚叛乱被平后,改封康叔于卫,康叔之后有以康为氏者,就是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2位的康姓
鄢国,商周 姓国。在今鄢陵县一带。春秋时鄢国被郑国所灭,鄢国后人就以国为氏,为鄢氏。鄢氏为当今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颍川首姓陈氏巨族
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出奔齐国,改称田氏,其后裔在战国时取代齐姜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所灭。齐王建的第三子田,在齐国尚未灭亡时便投奔楚国,后当上宰相,被封在颍川,并改回陈姓,成为颍川陈氏始祖。此后,颍川陈氏瓜连绵,生齿甚众,成为颍川名门大族,”颍川“也因此成为陈氏重要郡望。
汉末魏晋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政治起着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
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显赫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可说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了。可惜经历代丧乱,该谱已不复存,但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曾征引该谱,是以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世系资料。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
第一代:陈寔
陈寔(104-187),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作小吏,做事任劳任怨,而又有志好学,受到县令的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诎[qū]身伸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迈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刘志元嘉元年(151)司空黄琼选任为闻喜县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永城市)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关心、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郡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
陈寔德冠当时,成为远近宗师的名士之首,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王烈管宁、华、原等都曾向他问学。陈寔作为名士领袖的活动为各方所关注,按照贤人上应星象的说法,陈寔出行,据说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姓从观测德星(即木星,旧谓主祥瑞之星)出现上也看出来了。
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大兴“党锢之祸”,对士族名士进行迫害。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被捕下狱,陈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却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大义凛然地自请入狱。第二年才遇赦得出。建宁元年(168)刘宏即位,大将军窦武谋除宦官,征辟陈寔为掾属,参与共定计策。但不久事败,窦武等被杀,宦官更大规模地缉捕党人,死徙废禁达六七百人。陈寔再受党锢,隐居在家乡的荆山
陈寔在乡里,注意以良好的风尚道德感化人们,威信很高,人们都很重视他的意见,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一次,有个小偷躲到他家屋梁上,准备夜间行窃。陈寔发觉后,不动声色,把儿孙们叫到屋里,教育他们要努力上进,正正当当做人,不要象梁上君子那样养成了坏习惯。伏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很受感动,跳下来向他请罪。这事传开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县里盗窃案也减少了。“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来。
党锢解除后,大臣们都纷纷推荐陈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辞了。中平四年(187),陈寔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各地赶来吊祭的有三万多人,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为之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
第二代:陈纪、陈谌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刘宏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进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刘协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鸿胪寺。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陈谌,字季方。与兄长陈纪一样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时受到朝廷的辟召。陈寔曾评论他们俩兄弟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即两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陈谌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陈忠,字孝先。
第三代:陈群
陈群(?-236),字长文。陈纪子。少时即有杰出的才智。孔融比陈群年长,本来是其父陈纪的朋友,但后来改与陈群作朋友,对陈纪执晚辈礼,陈群也由此显名。初平四年(193)刘备为豫州刺史,辟陈群为别驾。第二年,徐州陶谦病死,陈群谏阻刘备去徐州,刘备不听,果然被袁术、吕布所打败。陈群与父亲陈纪暂时避乱徐州。
建安三年(198)曹操吕布,辟陈群为掾属,后转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与荀彧荀攸钟繇郭嘉司马懿等并为曹操帐下的计谋之士。曹丕为魏王太子时,对陈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礼相交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为魏王,封陈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及代汉称帝,又进爵颍乡侯,徙尚书令。黄初六年(225)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遗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共同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为司空,故录尚书事。青龙四年(236),陈群去世,谥靖侯。
陈群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根据曹魏政权要争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于延康元年(220)在吏部尚书任上建议制定九品中正制(即九品中正制)。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晋以后沿用,至隋始废。这一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形成了著名的门阀政治,流风余韵,其所养成之门第观念更是影响深远。
史载陈群“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对于皇帝的过失都是秘密上书谏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议论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说话。正始间编撰《名臣奏议》,朝臣们才从中知道陈群进谏的情况。大家对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称颂他是长者。
第四代:陈泰
陈泰(?-260),字玄伯。陈群子。明帝青龙中,除散骑侍郎,嗣父爵。齐王正始中,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以怀柔政策管治边民,恩威并举。后回朝廷任尚书。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陈泰曾出马为司马懿劝说曹爽归罪罢兵。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升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当时关右雍、凉诸州是魏、蜀交锋的最前线,在关右六七年间,陈泰与郭淮邓艾等一起曾多次打败蜀汉大将姜维,在征战中表现出沉稳勇敢、果于决断的大将之风。甘露元年(256)孙吴丞相孙峻入侵,陈泰又任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击退吴军。以后陈泰官至尚书左仆射。当时人们将陈泰与其父陈群比较,认为在学问造诣、教化天下方面,陈泰不如其父,若论练达世务、建功立业,则还超过他父亲。
甘露五年(260)皇帝曹髦[máo]被司马昭亲信贾充的部下所杀,司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们商议解决办法,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能不能找一个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陈泰回答:“只有找比贾充地位高的,不可能找比他地位低的。”不久陈泰去世,有说是因哀痛呕血而死的。东晋王羲之评价陈泰“垒块有正骨”,意思是说他胸中郁结不平而有刚正的品格。
陈泰死后追赠司空,谥穆侯。儿子陈恂陈温先后嗣爵。魏末咸熙中开建五等,改封陈温为慎子。陈泰这一支系以后名位逐渐衰微。
陈泰同辈中著名的有陈佐,是陈谌的孙子,官至青州刺史。陈佐的弟弟陈坦,官至廷尉。
第五代:陈凖
陈(?-300)陈佐子。早年居乡,有声望。司马衷元康五年(295)官至中书令。当时皇后贾南风擅权,皇帝痴愚,诸王虎视眈眈,但由于有大臣张华、裴頠[péi wěi]、贾模等人共同辅政,朝野还算安静。元康六年至九年(296-299)氐[dī]人齐万年反叛,关中震荡,陈凖多次指斥负责指挥战事的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等雍容骄贵,不任军事,荐举由大将周处孟观指挥作战。陈凖的意见开始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果然梁王由于私隙忌恨周处,让周处为先锋,却只给少数兵马,又断其后援,致使周处力战而死。后来朝廷接受了陈凖的建议,改派孟观督师征讨齐万年,终于取得了胜利。
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发动政变,废杀贾后及其亲党,事后陈凖以剪除贾党有功封海陵公。不久赵王伦阴谋篡夺皇位,淮南王司马允发兵讨伐,将赵王伦围困在其相国府东宫内。陈凖暗地里支持淮南王,诓骗司马衷派人打出督战的令旗白虎幡,以便淮南王名正言顺地攻入赵王府。可是,派去的人半路上却被赵王收买,假传圣旨,诱杀了淮南王。陈凖本有心袒护淮南王允,到头来擎出的白虎幡反而救了赵王伦。赵王伦不知其中缘故,还以为陈凖有功,提升他为太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公。不久,陈凖病死,谥号为元。
赵王伦篡夺皇位,自然是大逆不道之事。围绕当时在朝诸大臣的表现,评价也是大不一致。陈凖死后议谥,就有人认为谥号太过了,第二年梁王去世议谥的时候,陈凖却又被作为不附伪朝的榜样加以赞扬。这样的争论一直到东晋末年时还在继续。
陈凖的弟弟陈戴、陈徽及从弟陈堪,也都官位显赫。陈戴,一作陈载,早年辟太保掾,后改国子助教。陈徽,任东宫卫队长官太子左卫率,淮南王允讨赵王伦,曾集结东宫兵在宫内响应淮南王。
第六代:陈
陈眕[zhěn],陈凖子。司马衷元康初年贾南风专政的时候,其外甥贾谧最受骄宠,权势过人,贾谧同时又喜好文学,善为文章,当时洛阳市的名门豪族贵游子弟竟相与之结交,石崇、潘岳、陆机刘琨、左思等二十四个人与之过从最密,号为“二十四友”,陈眕也位居其中。二十四人或为贵戚,或为名门子弟,或本人即为名士。同时,“二十四友”又是一个才士集团,几乎每人皆有相当才气,“二十四友”中的著名文士,几占当时文坛之大半,他们经常在一起宴游题咏,元康六年(296)时的金谷雅集更是蔚为文坛一大盛事。
经过“八王之乱”的几次变异,“二十四友”早就星散,每人的归宿也各不相同。永兴元年(304),陈眕任左卫将军,当时成都王司马颖在邺[yè]城以皇太弟丞相身份遥控朝政,东海王司马越联合陈眕要求司马衷免去成都王颖的皇太弟身份,复立惠帝养子司马覃为皇太子,同时护持惠帝御驾北征讨伐成都王颖,讨伐大军在荡阴(今汤阴县)被成都王击败,惠帝被扣邺城,东海王退回东海,陈眕则奉太子覃退守洛阳市。不久,胡族刘渊石勒等势力兴起,天下大乱。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县许昌市,最后洛阳也被攻破,晋绥军在胡族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陈眕也败退江东
东晋立国后,在司马睿、明帝间陈眕还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陈眕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
陈眕有弟弟陈匡、陈规。陈匡在惠帝元康时侍东宫,当太子司马遹[yù]的陪读。
第七代:陈逵
陈逵,字林道。陈眕子。小时就表现出优秀的才干,为人文雅而有风采,以清纯敏睿知名。晋朝晋成帝咸康七年(341)为给事黄门侍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为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镇戍历阳。征北大将军褚裒[chǔ póu]北伐,陈逵领军进至寿春。八年(352)中军将军殷浩再度北伐,进军许昌、洛阳市,陈逵担任前锋。不断的征战,最终也难以恢复北方故土。陈逵在淮南的时候,京都建康的一些朋友曾共同邀约到位于当涂县的牛渚山[niú zhǔ shān]聚会,由于陈逵谈论事理非常精妙,众人争着想和他辩论,那知陈逵用如意支着面颊,眺望着远处鸡笼山三国古战场只感叹地说了一句:“孙策(即孙策)志业不遂!”于是满座的人都谈不下去了。这则故事被记在《世说新语》“豪爽”篇中。陈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当时人们将他和谢安、谢弈兄弟作比。他也擅长行草,其书法有羲献之风。陈逵袭父爵封为广陵公,死后追赠卫将军
颍川陈氏中世系明确、见诸史册较晚的还有陈茂先,他是陈凖的七世孙,陈寔的十一世孙,东晋司马德宗时袭封广陵公。义熙九年(413)尚书祠部郎荀伯子上奏说陈凖在赵王之乱中对淮南王遇害负有责任,要求削除陈氏的广陵封国。陈茂先上表自辩,封国得以保存。但这时距东晋灭国也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大约在刘宋代晋的时候,和其他前朝旧族一样,颍川陈氏一族的封爵承袭才从此断绝。
颍川陈氏由汉末入于魏晋,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虽然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495)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
颍川衍派
闽南地区及台湾民居,每常在门额上镶嵌“丁号”(丁即男丁,传宗接代者),以示其宗姓根源。“颍川衍派”、“颍川世胄[zhòu]”、“颍河传芳”即是其一。凡门额上镌有这一“丁号”的,必是陈姓人家无疑。但有的错将“颍”字写成“颖”,而且以讹传讹,那是不识颍川来历的缘故。
颍川为古郡名,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发源于嵩山之颍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辖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区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县以北县地,后世辖境、治所屡有变化。颍川为陈国故地,“控蔡、颍之郊,汴[biàn]、宋之道”,“原湿活衍,水流津通”,方圆百里,平坦肥沃,是一方中原宝地。所谓“颍川衍派”的陈门子孙,就是颍川侯陈轸(亦即田轸)的后裔。
陈,本是黄帝一个分支部族陈丰氏的族徽,它一边是一面旌旗,一边是一辆战车,象征这个部族的骁勇善战。他们跟随黄帝从西北迁徙到中原,定居在淮阳区,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这一地方,也就被称为陈地。相传舜是陈姓的老祖宗。姬发灭商后,封舜的一个后裔—陈胡公于陈,成为一个小诸侯国,胡公满的子孙以国为姓,胡公满于是成为陈氏得姓始祖。
春秋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宫廷政变,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做了个“工正”的小官。据《史记索隐》载:“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在保存中原古音的闽南语中,陈田二音仅韵母稍异。陈完第五代孙田乞做了齐景公的大夫,发动了一次政变,于是田乞的后裔得以世代为相。再传至田和,索性夺取姜姓齐国政权,自立为齐太公。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之际,齐王齐王建出城投降,子孙纷纷改姓。田建之子田轸在楚国任相,被封为颍川侯,因迁入陈国故地的颍川,恢复了陈姓,改称陈轸,遂成为“颍川陈”的始祖。
福建省、台湾的“颍川衍派”陈姓宗亲,应该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陈元光系固始县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的土著民族啸乱,李治李治派陈元光之父陈政岭南行军总管,与陈元光于咸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长途行军,打到福建九龙江畔,终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闻讯,又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领58姓军校入闽支援。中途,陈敏、陈敷病故,陈元光祖母魏氏带领军众,屯兵云霄县。陈政、陈元光得到大军支援,派兵抄袭叛军,大获全胜,闽粤的泉州市潮州市始得安定。福建省的许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 征剿胜利的记录。唐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故,20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统领这支万人军队。永隆二年(681年),南海边郡又发生动乱,朝廷命陈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岭南。于是他边征剿,边开发,辟荆榛,办学校,安抚士黎,任用贤能,使泉州、潮州一带日渐富庶。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求建一州于泉潮间的上疏获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屹然一镇云霄末,渐尔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长通蕃息,五十八姓交为婚。”李旦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去世,各地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纷纷建庙祭祀,遵其为“开漳圣王”。
“颍川衍派”的陈姓,因其始祖陈轸曾为田轸,且其祖先中有虞思陈胡公等,故世有陈、田、虞、胡、姚五姓同宗之说。
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丹阳市(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珠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唐初,陈政领兵平“蛮獠[liáo]之乱”,其子陈元光在父亡后接班,历时九年始平,陈元光被称为“开漳圣王”;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受李林甫排挤而迁福建省同安,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姓,尊陈邕为南院始祖;赵祯时分江州义门陈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个地方,陈姓入越南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 创建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宁化县上杭县,其曾孙有迁今广东梅州;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共传8世13王,历时175年。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陈姓成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陈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省福建省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山东省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姓约占当地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
颍川四长
东汉钟皓荀淑韩韶陈寔是汉朝同郡的鼎鼎人物,称为颍川四长。淑等皆颍川人,并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后汉书·循吏传序》:“自章和以后,其有善绩者,往往不绝。如鲁恭吴祐刘宽及颍川四长,并以仁信笃诚,使人不欺。”李贤注:“谓荀淑为当涂县长、韩韶为嬴长、陈寔为太丘长、钟皓为林虑长。淑等皆颍川人也。”
名士辈出
吕不韦战国末年阳翟(今河南 禹州)人。是阳翟的大商人,后来在秦国的政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召集门客遍汇《吕氏春秋》,成为杂家的代表。
韩非子,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战国时期韩国阳翟(今河南省 禹州市)人。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今河南 禹州人)。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成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晁错,颍川(今河南 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刘恒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刘启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爰[yuán]盎晁错传》等篇。
荀彧yù(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许昌市)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赵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 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 禹州)人。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十八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国演义第35及37回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是属于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类型的人物,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 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世人称他为“鬼才”。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曹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吴道子唐朝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省 禹州)人,大约生于李治朝(约685年左右),卒于李亨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漫游洛阳市时,李隆基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杜甫”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轼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真卿(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吴道子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书法家。河南阳翟(今河南 禹州)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李世民,受到赏识。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太子李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召还,任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四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林市(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死于任所。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他传世的书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圣教序》、《伊阙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墨迹相传有《倪宽赞》。
颍川公会
成立近60年的颍川公会是个以潮州人为主的陈氏宗亲组织,会员人数120人。公会聘任兼职座办负责处理行政工作。
该会曾租赁大坡新桥路199号为会所。直至1994年,因业主对该建筑进行扩建,才被迫迁至宝塔街59号三楼。随后经协商,借用南舜同宗会内一间办公室为办事处,并于1996年迁入办公。
参考资料
颍川办.禹州市人民政府.2019-01-23
目录
概述
古代颍川
颍川概述
颍川郡
现代颍川
历史沿革
秦代
西汉
东汉
东晋
北周
南朝
颍川人文
颍川学风
孕育望族
颍阴荀氏颍川著姓
长社钟氏颍川名门
鄢陵庾氏颍川望族
禹州方山方氏之根
许由许国许氏之源
胡康鄢以国名为氏
颍川首姓陈氏巨族
颍川衍派
颍川四长
名士辈出
颍川公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