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实恭
李实恭
新成立的物联网技术中心是中国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IBM在大中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物联网的推动需要多合作,建立一个强健的生态系统。其实,物联网和智慧地球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实践手段之一。
个人简介
通过与全球学术界、政府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致力于促进“智慧的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建立,是IBM“智慧的地球”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他建立了开创性的市场研究方法(In-Market Research),推动了一系列成功的前沿项目,获授权专利96件(其中,美国授权专利32件)。
媒体采访
IBM宣布全球首个物联网技术中心落户中国,《福布斯》中文版就此专访了IBM中国研究院院长、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博士。
1、IBM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成立物联网技术中心?又为什么将第一站放在中国?
过去的十几年中,IT技术推动人的世界(human resource world)和商业世界(business world)不断融合,但忽略了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的存在。今天我们探究物联网就是要充分认识物理世界,让三者融合起来,这是人类社会未来的一个大趋势。
中国物联网发展方向与IBM的研究方向比较契合。而且中国在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上位于全球前列。此外,IBM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60亿美元,还在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投入,中国研究院就是我们在全球的重要投资之一。新成立的物联网技术中心是中国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IBM在大中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我们已经看到物联网在全球个别地区的个别应用,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关键技术?
第一部分在于,如何把今天的传感器变成智能的传感器,以便高效地获取信息。
第二部分在于,如何将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送到可以作处理的节点。基于不同的应用需要,处理节点会由以往偏重在纯后台数据中心,转变成传输过程中各个节点都要具备处理能力。所以,不同节点上将产生新形态的智能化设备。
第三部分在于,端到端的集成和总体成本的控制。在完成传输后,我们会看到那些非预想的异常状况,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不安全状态,这些都需要端到端的集成处理能力,还要把运营成本降低,让全民受益。
IBM首次提出了物联网多层参考架构,并开放展示这8层架构。一般来说,企业不太会公开自己的所谓架构,但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大平台,让不同技术的拥有者、使用者能够结合起来。
3、IBM物联网技术中心在中国有哪些合作伙伴?在筹建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阻碍?
我们已经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合作,包括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建坤、台湾正文等。物联网的推动需要多合作,建立一个强健的生态系统。我们的出发点是提供一个开发创新平台,让大家在一个真实与模拟相结合的环境中研究、孵化技术,加速技术创新和验证。
只要属于物联网范畴,都是IBM合作伙伴。我不觉得有什么门槛,如果说有,那就是心态上的。IBM筹备物联网技术中心一年多以来,在前期沟通中,遇到很多兴趣浓厚的企业和学术机构,但他们中一部分提出了排他性要求。这就违背了我们的开放性、协作性原则,即使对方是一家很棒的公司或机构,我们也只能放弃。
4、有一种定义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您如何看物联网、互联网、以及移动网络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各自画一个圆圈的话,他们彼此都有重叠。互联网主要是处理人所创造的、产生的信息,不管是搜索、博客、还是电子商务,都是人为创造的。物联网既包括了物与物的沟通,也包括物与人的沟通,它所处理的信息是在反映我们存在的物理世界。因为处理的信息不同,两者需要的信息收集、传输、处理能力都不一样,但互联网会成为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连接方式。
5、IBM一直在极力倡导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理念,它与物联网的关系是什么?物联网会在何时实现大规模应用?
其实,物联网和智慧地球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实践手段之一。但它们都不是IBM首创的概念。中国人很早就倡导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和谐社会,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只是在重新强调这些事情的重要性。物联网的概念之前也有,比如传感网、物物相联。
严格地说,全球物联网都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国家已经开始,我称之为“物联化”的应用,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网。比如新加坡,物联网在交通、水资源管理等基础设施中已经有了不错的应用,IBM有幸参与了搭建工作。我认为,在3年之内,“物联化”在某些行业里就可以形成网,比如医疗、建筑、能源等领域。上升到城市级应用,应该还需要3年时间。至于将来实现大规模的互联互通,恐怕还要再等3至5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媒体采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