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职称:教授。出生年月:1970年10月。1998 年7月毕业于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12月获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中国
古文字学。主要贡献:书籍著作: 4部,(详见正文)。发表期刊论文50篇,(详见正文)。科研成果6项(详见正文)。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一书。
人物经历
1998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
考古学系考古学专业,获
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4年12月获得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古文字学。
主要贡献
书籍著作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2、《
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获“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
3、《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
4、《字源》(合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期刊论文
1、《皋陶——大禹禅让传说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6期。
2、《“传道”重于“授业”——本科新生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第二作者),《耕耘者的足音——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包山楚简零拾》,《
简帛研究》第二辑,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1996年9月。
2、《泽螺居中夙兴叟——于省吾的学术思想概述》,《我的学术思想》,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3、《释軝》,《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4、《释包山楚简中的“巷”字》,《
殷都学刊》1997年3期。
5、《〈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读琐议》,《
江汉考古》1998年2期。
6、《包山楚简考释(三篇)》,《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7、《〈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2期。
8、《释袖——兼谈秀、一字分化》,《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9、《〈郭店楚墓竹简〉读后记》,《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10、《古玺印文字考释(四篇)》,《
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
11、《〈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二十五期,(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
12、《释“”、“”》,《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13、《郭店楚简〈老子〉“”、“赛”、“”校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3期。
14、《郭店楚简拾遗(四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3期。
15、《“玄衣纯”新解》,《中国文字》新二十六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0年12月。
16、《孙叔敖“三相三去”考》,《
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
17、《郭店楚简补释》,《
江汉考古》2001年2期。
18、《郭店楚简考释(四篇)》,《
简帛研究》2001期,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2001年9月。
19、《郭店楚墓竹简释读札记》,《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2001年9月。
20、《包山楚简补释》,《中国文字》新二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1年12月。
21、《“”字补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
22、《释“”》,《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
23、《〈战国纵横家书〉“”字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
2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注商》,《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
25、《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卤”和“橹”》,《中国文字》新九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3年12月。
26、《“玄咎”考》,《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27、《释中山王方壶中的“属”字》,《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28、《读上博简(二)札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0月。又载《
江汉考古》2005年4期。
29、《〈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
30、《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11期。
31、《曾侯乙墓竹简考释(四篇)》,《中国文字》新三十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5年11月。
32、《读郭店简琐记(三篇)》,《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7月。
33、《〈曹沫之陈〉新编释文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文字》新三十一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1月。
34、《说甲骨文中“南”字的一种特殊用法》,《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2月。
35、《读中山三器铭文琐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36、《〈简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新果集——庆祝林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7、《利用郭店楚简校读古书二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又载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纪念徐中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12月。
38、《虎溪山汉简〈阎氏五胜〉校读二记》,《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39、《金文校读三则》,《汉字研究》第2辑,
庆星大学校韩国汉字研究所,2010年6月。
40、《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校读札记》,《
江汉考古》2010年3期。
41、《师永盂新释》,《
考古与文物》2010年5期。
42、《释“”》,《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43、《银雀山汉简校释》,《考古》2010年12期。
44、《释“”》,《
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2011年3月。
45、《金文校读四则》(第二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
46、《释“”、“”》,《
古汉语研究》2011年3期。
47、《〈鸭雄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校记》(第二作者),《中国文字》新三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1年12月。
48、《释羌钟铭文中的“乂”字》,《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49、《读上博简札记》,《中国文字》新三十八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3年2月。
50、《读秦汉简帛札记》(第一作者),《
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2013年3月。
科研成果
1、《楚简通假字汇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2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259。项目起止时间:2002年——2005年。
2、《九店楚简整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研究》(项目主持:陈伟。项目批准编号:03JZD0010)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4年——2006年。
3、《十一五期间新发表出土文献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JJD740053。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4、《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研究与通假字汇编》,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BYY061。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5、《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字典》,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8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22。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6、《九店楚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项目《出土战国数术文献研究(以楚墓卜祷祠简研究为中心)》(项目主持:李家浩。项目批准编号:07JJD751071)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7年——2010年。
著作简介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白于蓝先生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一书2004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白于蓝为
吉林大学林沄先生的博士,现就职于
华南师范大学,该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
此书订正了1988年出版的《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一书在辞条摹写和释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共订正了包括《
甲骨文合集》2684条、《小屯南地甲骨》42条、《英国所藏甲骨集》34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8条和《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20条,总计2798条摹释错误。造成这些摹释错误的原因,有的是未参照利用清晰的旧拓本,有的是未进行多项辞例比较,有的是未充分把握甲骨文例,有的纯粹是疏忽大意等等。鉴于此,作者在校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旧著录中的拓本,与《甲骨文合集》中的重拓片对比校勘,利用完整的辞例和甲骨文例修正残片甲骨的摹释。本书既是甲骨学专业人士的良参,也是广大非专业读者的必读之书。
本书的著作体例,首先列出《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的摹写和释文,然后附加作者的校订意见,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林沄先生作出评价如下:“充分核对甲骨文旧的著录、利用辞例比较和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进行逐条研究、勘误。我写上面这段话时,我的博士生白于蓝正在以《V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u003e校订》为题,开始做他的博士论文。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当初由六个人完成的摹释和一个人专职抄录的大部头书,由一个人在攻博期间完成全部的校订工作并抄录出来,是很困难的。单就和其它著录所收的同版甲骨相互校核来说,那时《
甲骨文合集》的《材料来源表》仍未公布。我虽然已经蒙台北史语所的钟柏生先生惠赠据原拓本重印的《小屯乙编》,而且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旧甲骨著录相当齐全。但要校核与《甲骨文合集》同一版的甲骨,却要费很大的力气。白于蓝主要只能靠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和
姚孝遂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对勘来找线索。当然还会有很多遗漏,而校改又并不是单靠核对原著录就能达到目的的,要牵涉很多甲骨学上的基本功。但他很有毅力、很有耐心地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中甘苦,我想他人是难以体会的。
我之所以给白于蓝定了这样一个研究题目,一则当然是因为《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属
吉林大学古籍所的集体作品,最好还是由吉大的人来完成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