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院,坐落于
合肥市,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
综合性大学。
1928年肇基于
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先河,1956年迁建合肥,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此日定为校庆日。作为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府,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秉持校训精神,培养了3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被誉为省属高校“排头兵、领头雁”。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4个校区及多个实践教育基地和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高,馆藏纸质图书丰富。拥有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本科专业众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多。建有多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多,本科毕业生升学率高。现有学生人数众多,师资队伍雄厚,包括专任教师、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领军人才及地方领军人才,形成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
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多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已形成高端师资队伍。建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众多创新平台,产出原创性成果,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自然指数排名、学科发展指数、大学全球影响指数、“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等均位居前列。“双一流”建设以来,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多。
坚持以贡献求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安徽省多个市签订校市合作协议,共建研究院、三创学院等,与众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入选“高校智库百强”,研究报告获领导批示多。深化“四个融合”,与科研机构共建“学术共同体”,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和实践教育基地,与
合肥市共建互联网学院,与兵器工业集团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坚持内涵式发展,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获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建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成果丰硕,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建成
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机构,成果突出,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成
方以智研究中心并整理出版相关书籍。
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影响。是
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高校之一,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共建本科层次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建有多所孔子学院和“中国中心”,国际交流水平在省内高校领先、全国高校先进、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新时代,学校精心组织“十四五”规划实施,谋划2028建校100周年和2035远景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跻身一流大学方阵,为高等教育强国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
简要介绍
7月,省政府通过学院组织大纲,决定年拨经费38万元。8月,临时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正式成立。10月,学院开学,内设文史、政经、法律、教育四系,学制一年,在校生240余人,教职员61人,主要培养抗战所需的干部。校址设在距县城25华里的古碑冲黄家集。此集为立煌的一个小镇,三面环山,风景尚佳,但比较偏僻。省府聘刘真如为院长。临时政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省立安大因
日寇入侵西迁中辍后安徽战时高等教育的复苏和继续。
历史沿革
1942年9月改名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内设国文、英文、数学、教育、史地五科,学制三年,学生300余人。1943年9月扩充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聘朱拂定为院长,内设中文、外语、数学、史地、政经、法律六系,银行、艺术、师范三个专修科,共有学生550余人。1944年1月,考虑到
皖南地区没有高校,遂在休宁
万安镇徽州中学旧址,创设安徽学院皖南分院,设
土木工程、
机械工程、农林三系,银行、会计两个专修科,共招收学生138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安徽学院随省府迁至合肥郊区临河集办学,有500余名学生经转学考试入
安徽大学,成为国立安大复校后最大的学生来源。学院因校舍破旧,交通不便,于1946年10月迁至芜湖山定点建校,并将皖南分院同时并入。学院仍有八系三科,教职员175人,学生844人。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6月间,
芜湖市军管会派军代表
朱遂等同志接管了安徽学院,并主持院务。12月5日,安徽学院与国立安徽大学合并为新的安徽大学。安徽学院历时九年,三易校名,三迁校址,共培养学生七届964名毕业生。张宗元、陶梦安、叶仲襄、汤藻真、
刘乃敬、程凡、赵景琛等教授曾在此执教。安徽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是在战争的环境下建立和成长的。学院迁芜后,购地建校,规划校园,为新安大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物质基础。安徽学院在安徽教育史及学校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