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洼构造
地洼构造
地洼构造是由陈国达教授提出的地质学理论体系,主要针对后地台阶段的历史分析。
理论概述
地洼构造理论认为,中国的大地构造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显著的活化过程,大部分古生代稳定的地台区域发生了剧烈的构造变形,表现出构造运动强度大、岩浆活动频繁等特点。这一活化现象以红色陆相建造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且未发现细碧角斑岩建造,这与传统的地槽构造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地槽和地台之外,地壳还存在着一种新的基本单元——地洼。地洼的地壳结构具有三层特点,即在稳定盖层之上还有一个活化的层次。地洼学说主张地壳的发展遵循动“定”转化的递进规律,即活动区(如地槽)可以转变为稳定区(如地台)而稳定区也可能再次转变为新的活动区(如地洼)这一转化机制源于地球内部物质的分散聚合交替,从而推动地壳构造的演变和发展。
学术影响
地洼构造理论对于理解并预测亚洲东部中-新生代时期的成矿作用有着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力学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壳体构造的关注,地洼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资料
....2024-11-01
目录
概述
理论概述
学术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