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北路的命名源于民国时期位于太原西门外的桃园。随着太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桃园北路及其周边街道得以形成。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之前,现今桃园北路东部地区以及桃园各街附近,曾经是水灾频发的荒凉之地。汾河流经此地,经常冲毁堤岸,对太原郊区造成严重破坏。自宋朝起,太原居民在此地与洪水进行了多次斗争,修建了河堤、河坝,建立了柳溪、河神庙等设施,试图控制洪水。尽管如此,洪水仍会定期泛滥,导致西关郊野长期处于荒芜状态。
桃园的建立
约在民国十九年左右,太原阳曲人党氏购买并开发了水西关外的荒地,聘请园艺师建造了一座面积超过百亩的园林,种植了桃树、杏树,并围绕园区建造了高墙。经过数年精心管理,桃杏生长茂盛,春季花开时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了太原西郊的一个世外桃源。因此,人们赋予了这个区域“桃园”或“桃花园”的美誉。
日本侵华时期的桃园
不幸的是,这种美景并未长久保存。日军占领太原后,桃园地区成为军事防御重地,桃花不再为人所欣赏,桃园也不再有访客。更让人惋惜的是,太原解放前夕,军阀阎锡山为了保卫太原,选择桃园作为接收蒋介石空投军用物资的基地,导致大部分桃园杏林被砍伐。
解放后的桃园
太原解放后,园林部门在原有基础上继续种植树木和花卉,总面积扩展至一百六十四亩。1961年,他们又划出了八十亩地,种植了两千五百株桃树,以期恢复昔日的桃园景象。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桃树再次遭到大规模砍伐,用于种植粮食作物。1973年至1975年间,更多的树木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住宅楼。尽管在1995年,园林部门尝试通过在新建路上种植桃树来重现桃园之美,但这一计划并未得到广泛实施。
街道的命名与发展
自五十年代中期起,太原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太原市委员会陆续搬迁至此地,随后出现了多条街巷。1958年,政府根据街巷的宽度和方向,将其命名为“桃园”或“杏林”,形成了市级机关宿舍区和办公区的街巷网络。其中,南北向且最宽阔的主干道被命名为“桃园北路”。
名称由来
桃园北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存在的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