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寨村
云南省个旧市卡房镇龙头寨村
该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个旧市卡房镇,地处卡房镇东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卡房镇路面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个旧市41公里。东邻蒙自县,南邻斗姆阁村,西邻田坝子村,北邻路赶藤村。辖大砚坡、龙头寨等6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15.26平方公里,海拔1985米,年平均气温15.33℃,年降水量154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麻栗坡草果等农作物。农民收入以矿业为主。
自然资源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925亩,人均耕地1.28亩,主要种植玉米、草果等作物;拥有林地6962.70亩;荒山、荒地13009.50亩,土地、矿产资源较丰富。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全村有177户通自来水;有33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65.29%。有51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6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0.7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1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17户,分别占总数的81.76%和81.76%。
该村到卡房镇道路为砂石路,进村道路为砂石路面,村内主干道部分为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16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2辆,农用运输车26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266辆。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1户,建有小水窖32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2户。全村有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1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1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5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3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人口卫生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510户,共有乡村人口2305人,其中男性1202人,女性1103人。其中农业人口2305人,劳动力1495人。该村以汉族彝族苗族为主(是汉、彝、苗族混居地),其中汉族994人,彝族626人,苗族685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50人,参合率93.28%;享受低保47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卡房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卡房镇卫生院16公里。该村建有公厕8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5个。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0.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0.00万元,占总收入的19.64%;畜牧业收入66.00万元,占总收入的11.79%(其中出栏肉猪2200头,肉牛86头,鸡7610只);林业收入37.00万元,占总收入的6.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294.00万元,占总收入的52.5%;工资性收入53.00万元,占总收入的9.5%。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元,农民收入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文化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小学4所,校舍建筑面积2039平方米,拥有教师20人,在校学生220人,距离镇中学18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0人,其中小学生193人,中学生27人。
基层组织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党总支部1个,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0人,少数民族党员10人,其中男党员33人、女党员7人。该村党总支部2005、2006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党总支。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及村委会委员组成。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4个,共有团员40人。
新农村建设
2006年以来,该村在市委、市政府及卡房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完成了所有6个村小组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委会的卫生公厕、弹石路建设。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玉米,主要销售往。2012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70.0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玉米产业。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2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2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925.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91.00万元,有固定资产0.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低压电网仍然没有改造,电费过高。矿藏资源逐渐枯竭,应加快矿山发展向农业发展转型。。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因地制宜,可进行养殖业发展和经济作物种植,如麻栗坡草果、红梨等。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围绕万元增收这一目标,突出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高三个重点,培育壮大畜牧、林果、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农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
人口卫生
农村经济
文化教育
基层组织
新农村建设
特色产业
村务公开
发展重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