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跳糖
一款具有娱乐性质的休闲食品
跳跳糖(Pop Rocks)是一款具有娱乐性质的休闲食品,主要原料为二氧化碳、蔗糖、果葡糖浆和水;凭借独特的口感和新奇的爆裂感成为倍受喜爱的经典零食。
1956年,跳跳糖由通用食品公司的食品化学家威廉·米切尔意外研制,后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市场,在美国、西班牙等国售卖。但因销售状况不好,通用食品公司于1983年停售跳跳糖,并在两年后将制造权出售给卡夫食品。同年,Jeong Woo Confectionery公司(今韩国GF安尼普株式会社)也首次将跳跳糖引入亚洲销售。
跳跳糖制作过程的特殊性在于高压处理。在将蔗糖果露等原料混合加热得到纯糖浆后,需将其放到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环境中进行搅拌和冷却固化,二氧化碳会进入糖果内部,充斥着高压气体的糖果也会在恢复常压的环境中随机碎裂成形状不规则的小块。跳跳糖之所以会刺激口腔,让人产生跳动的感觉,主要是因为糖果遇到唾液会溶解,里面的气泡受环境气压影响爆裂,对口腔粘膜产生微小冲击。
历史沿革
1956年,通用汽车食品公司(General Foods Corporation)的食品化学家威廉·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打算制作一款放入水中就能冒泡并变成一杯可乐的“速溶可乐糖果”,但他却在制作过程中意外研制出能够刺激口腔产生跳动感受的跳跳糖。米切尔在1961年就获得了该工艺的专利,并开启了长达20年的深入研发。
作为General Foods Corporation的研究化学家,Marvin J. Rudolph领导了一个小组,负责将跳跳糖带出实验室并进入制造工厂。在那段时间里,他获得了六项基于跳跳糖生产改进的美国专利,以及一项基于跳跳糖生产改进的美国专利,和一项基于Increda-Bubble(一种爆裂泡泡糖)的专利。2006年,成功实现跳跳糖商品化的Marvin J. Rudolph博士将跳跳糖的发展故事写成一本名为《跳跳糖:美国革命性糖果的幕后故事》的书,在书里面详细介绍了跳跳糖的研究以及发明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跳跳糖作为一种糖果零食正式进入市场,陆续在美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进行售卖,在风靡世界的同时,跳跳糖凭借独特的口感和新奇的爆裂感成为一款备受喜爱的经典零食。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公司Zeta Espacial S.A.自1979年开始制造、贩卖、出口跳跳糖,其旗下产品被命名为Fizz Wiz。
1983年,通用食品公司因销售状况不佳、保存期限过短等问题停止销售跳跳糖。两年后,卡夫食品购买了跳跳糖的制造权,将跳跳糖重新命名为“Action Candy”,并交由名为“碳酸糖果”的子公司生产。1985年,Jeong Woo Confectionery公司(今韩国GF株式会社)从卡夫食品处购买了跳跳糖的制造设备、技术以及亚洲区销售权,这也是跳跳糖首次被引入亚洲地区销售。此外,通用食品公司还生产了一款粉状跳跳糖,被称作“太空糖”,也叫“太空粉尘”。
随后,Jeong Woo Confectionery公司(今韩国GF安尼普株式会社)将原本的粉状跳跳糖改良为晶体状,之后又将其与脚丫形状的棒糖搭配,从而更方便食用。这种晶体状跳跳糖在1988年被出售给珍宝珠旗下的UniConfis公司,以Crazy Dips的名字进口到美国贩卖。
制作方法
跳跳糖属于硬糖块,而硬糖块是由白糖玉米糖浆、水和调味料制成的。把这些东西混合起来先使糖融化,然后把混合物中的水分全部煮干。接着继续升高温度,这样就可以制作出纯的果葡糖浆,当糖浆变凉之后就变成了硬块糖。 跳跳糖的制作方法与普通硬糖类似,都需要先将蔗糖果露、调味料和水等原料混合加热煮沸,达到去除所有水分的效果,然后升温至150摄氏度制得纯糖浆。在制作跳跳糖时,要在热的糖浆里加入高压的二氧化碳气体。高压处理的过程是指将热糖浆放到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环境中,进行搅拌“充气”,随后使之冷却固化。 通过该过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能够进入糖果内部形成微小气泡,充了高压气体的糖果也会在恢复常压的环境中随机碎裂成形状不规则的小块。
但是,碎裂糖果中仍然存在封存着高压的二氧化碳气泡,呈现小泡结构。 把糖块放入口中,糖融化后气体被释放出来时,就会听到“嘣嘣”的响声,这实际上就是二氧化碳气体从每一个气泡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特点
跳跳糖中的二氧化碳气泡破裂时会刺激口腔,让人产生跳动的感觉。随着跳跳糖在口腔中遇到唾液被其溶解,原本封闭二氧化碳气泡的空间外壁变得越来越脆弱,里面的气泡逐渐从高压状态的糖果内部进入低压状态的口腔中,同时伴有急速的膨胀和爆裂。气泡爆裂产生的微小冲击力会刺激口腔黏膜,让人产生糖果在口腔跳跃的感觉。气泡爆裂的声音也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爆裂声效,被耳朵感知。
相关争议
自跳跳糖刚进入市场,“吃跳跳糖会导致胃部炸穿”的谣言就一度引发大众恐慌。早期某电视广告还展示了一个同时食用跳跳糖和可乐的男孩突然倒下的场景。对此,当时的通用食品公司不得不通过写信、公开声明、刊登广告等方式辟谣。该谣言源自对二氧化碳气体和跳跳糖制作原理的误解,但多项科学研究和实际测试已经证明跳跳糖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首先,跳跳糖产生气泡的原理是一种物理变化,而非传言中的酸碱中和;其次,跳跳糖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很低,且大部分会在食用过程中通过口腔释放,只有极少量的二氧化碳会进入肠胃。即使同时食用跳跳糖和可乐,食用者也只会因为更多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现频繁呃逆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撑破胃部等严重后果。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制作方法
特点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