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美学论文集收录了作者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发表的二十七篇论文。周来祥在书中强调,对于美学问题的研究应当采用
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他提出,应该将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而不是抽象或普遍地讨论。他认为,具体的美学、美和艺术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形态之中,如古代、近代和现代。
周来祥还指出,近代美学思潮的主要特征在于崇尚对立的崇高,这是一种侧重主观心理和表现的艺术倾向。他进一步阐述道,
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学、美和艺术都应该被放置在“近代”的历史框架内加以理解。此外,他还强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
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现代社会。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谓的现代美学、美和艺术指的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美学、美和艺术。
周来祥通过对美、审美和艺术的深入考察,发现这些领域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之”字形的道路,即经历了否定性的辩证发展过程。他指出,古代阶段的美和艺术是最简单的规定,同时也是艺术最早的形态。随着历史进程进入近代,美和艺术经历了分裂、对立和两极化的阶段,最终在现代阶段实现了综合的统一和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美和艺术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它们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规律。
在
中原地区古代美学方面,
周来祥认为,中国的美学是世界上两个美学高峰之一,另一个高峰则是
古希腊建筑。他将中国古代美学分为前后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美学特点。早期美学追求表现与再现的统一,而晚期美学则更加注重直接的表现、抒情和写意。明清时期出现的
浪漫主义以及
清代乾嘉年间出现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都显示出了近代美学的特征。周来祥认为,
王国维和
鲁迅分别是古典美学的结束者和近代美学的开拓者。
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上,周来祥指出,尽管
中原地区古代的美学和艺术与西方古代的美学和艺术在本质上都追求和谐之美,但在具体实现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西方美学偏向于理论形态的再现美学,而中国美学则更多地体现为经验形态的表现美学。此外,西方美学更加强调哲学的认识论,而中国美学则融合了
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