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斯帕里尼龙(学名:Gasparinisaura)是一属生活在
白垩纪晚期
南美洲的小型二足植食性薄板类恐龙。1992年,首批化石在
阿根廷内格罗河省辛科萨尔托斯市附近被发现。该属的命名是为了纪念阿根廷古生物学家Zulma Brandoni de Gasparini。
该科种类
中文名称( chinese )→ 加斯帕里尼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学名( name )→ gasparinisaura
发音( pronounced )→ gas-
人民军reen-ah-sawr-ah
含义( meaning )→ 佐兰(zulma)·加斯帕里尼(gasparini)的恐龙
目( order )→ ornithischia
鸟臀目类(infraorder)→ euornithopoda真鸟脚类
iguanodontia禽龙类
euiguanodontia真禽龙类
属( genus )→ gasparinisaura 加斯帕里尼龙
模式种( type
物种 )→ g. cincosaltensis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
时代( period )→
白垩纪晚期 coniacian to santonian
食性( diet )→ 杂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长80厘米(幼体?)
推测体重( mass )→ ...
路虎第四代发现( discoverer )→ coria \u0026 salgado, 1996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coria \u0026 salgado, 1996
物种学史
正模标本(编号MUCPv-208)被发现于阿纳克莱托组(Anacleto Formation)
地层,
地质年代约8300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早期。这个化石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与头颅骨,缺少大部分
脊柱。副模标本(编号MUCPv-212)是一个尾巴化石、部分后肢骨头。
模式种是辛科萨尔托斯加斯帕里尼龙(G. cincosaltensis),是在1996年由
阿根廷古生物学家罗多尔夫·科里亚(Rodolfo Coria)与利安纳度·萨尔加多(Leonardo Salgado)描述、命名的。属名意为“加斯帕里尼的蜥蜴”,是以阿根廷女性古生物学家佐兰·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为名,字尾则是女性字根;种名则是化石发现处附近的辛科萨尔托斯市为名。
在1997年,发现三个其他标本,都是幼年个体。编号MUCPv 213标本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与头颅骨。编号MCSPv 111标本是一个部分颅后身体骨骼。编号MCSPv 112标本是一个头颅骨、骨盆、后肢骨头。在2008年,在这三个幼年个体的标本都发现胃石的存在。
形态特征
加斯帕里尼龙是种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龙。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估计其身长约1.7米,而体重约130公斤。
加斯帕里尼龙的小型头部稍微延长、略呈圆形。眼眶非常大,位于头颅骨的相当高位置。颧骨前方有个细长骨突,被上颌骨与泪骨夹住;颧骨后段高而宽广。方颧骨有个长升突,接触鳞状骨,这是种原始特征。颌部关节的位置低矮。上下颌的每边约有12颗大型牙齿。前肢的外形瘦长。肠骨短而低矮,耻骨狭窄。后肢则相当长而强壮,股骨短,
胫骨与
腓骨较长。脚掌长,第一骨后缩呈夹板状,这是种进阶型特征。尾部具有三角形的人字形骨,外形低矮、成板状,方向朝后,这特征在
鸟脚亚目里相当独特。
在加斯帕里尼龙化石发现的胃石,由约100到40个圆形、光滑石头所构成,平均直径约8公厘,以小堆方式集中于腹部区域。这些石头约占全身体重的0.3%,已足够在胃部协助磨碎食物。古生物学家认为
蜥脚下目不会吞食胃石以协助磨碎食物,因为它们的体积过大,胃石磨碎食物的效率过低。
加斯帕里尼龙最初被命名时,被分类为原始禽龙类,是真禽龙类的最原始物种。最近的研究显示它们是更原始的
棱齿龙科。无论如何,它们属于
鸟脚亚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