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即
青铜峡水电站枢纽工程,位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
黄河中游青铜峡谷出口处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坐落在秦渠、汉渠、唐徕渠三大引黄灌溉古渠口上。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把该段的黄河水位抬高了18米。
青铜峡水电站是中国最早的闸墩式水电站,是一座以灌溉与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和工业用水等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于1958年8月开工,1967年12月投入运行,1978年建成。枢纽布置了三大
灌溉渠道:秦汉渠、唐徕渠、东高干渠,灌溉面积36.67万公顷。
青铜峡水利枢纽,为混凝土重力坝,高42.7米,正常蓄水位高程1156米,总库容6.06亿立方米,水库回水长度45000米,面积113平方千米。装有8台发电机组,其中河床电站6台,河东、河西渠首各1台,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建筑物由河床闸墩式电站、溢流坝、重力大坝、河西和河东渠首电站、岸边泄洪闸、高干渠首闸、土坝等组成,总长666.75米。1967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78年8台机组全部投产。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结束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灌区长期无坝引水的历史,使全灌区形成了统一的灌溉系统。
建设历程
论证决策期
1954年编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的第一期开发项目;
1955年着手实施
青铜峡市灌溉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的前期工作;
1956年3月水利部批准的《青铜峡灌溉工程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计划任务书》;
1958年8月提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建设运行
1958年8月开工;
1959年11月水电部批准初步设计方案;
1960年2月工程截流;
1967年12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以后随着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电力负荷的增长,逐年安装机组;
1976年8台机组投产并网发电;
1993年增加1台机组。
前期勘测
建国初期,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委员会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规划中提出刘家峡、
青铜峡市、渡口堂(三盛公)、
三门峡市及桃花峪等5项工程,是黄河46个梯级中第一期开发的工程项目。
1955年由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西安分院着手实施青铜峡灌溉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的前期工作。在
银川市成立了西安分院青铜峡灌溉工程勘察处。勘察处的任务是进行青铜峡灌区和卫宁灌区大比例尺1/10000地形测量,灌区的土壤调查,河东河西灌区旧渠系和排水沟系调查,以及典型灌区调查和
灌溉制度、作物组成、作物需水量的试验,为拟定灌区引水流量和灌溉制度和用水量提供基本参数。
1955年11月,以李奎顺总工程师为首的坝址选线查勘组,在
青铜峡市8公里长峡谷内,选择了山神庙、点将台(
一百零八塔)及龙王庙三条勘测研究坝线,筹备勘探工作。
1956年春天,地质勘探队从陕西关中秦岭北麓的网川水库工地开始向青铜峡转移。当时不通火车,最近的路线是从
西安市坐汽车经
平凉市、
固原市、同心、
中宁县等地到达青铜峡。勘探队乘汽车经过三天的跋涉,途经中宁县彰恩堡进入
青铜峡谷。队伍到达工地后,首先遇到的是住房问题,因为离坝址最近的居民也在2公里外的余家桥,唯一的选择就是在位于宁平公路边的龙王庙内安营扎寨。当时龙王庙是金积县公安局
青铜峡市派出所所在地,勘探队在南厢房和四周搭帐篷暂时安身。
5月初,勘探队150人全部到齐,很快就投入紧张的勘测工作。一百多名来自金积、
吴忠市的民工、船工也参加了勘探工作。沉睡了千百年的峡谷内,到处回响着钻机的隆隆声和工人干活的号子声。
勘探队的到来,受到当地政府和各行各业的关怀和支持,行署和县领导经常到工地来慰问,百货、食品公司和
新华书店总店等部门也经常在龙王庙门前摆上了售货摊送货上门,剧团、电影队经常到工地服务,使身居深山峡谷的勘探队员感到生活很充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
在
青铜峡市峡谷段曾选有三个比较坝址:即山神庙(峡谷上段)、点将台(峡谷中段)与龙王庙(峡谷出口段)三个坝址。峡谷上段的山神庙坝址左岸主要为
石灰岩,
喀斯特溶洞极为发达,岩石风化破碎严重,不是一个优越的坝址。1957年,设计、地质人员又推荐点将台坝址与龙王庙坝址进行比较。由于点将台(
一百零八塔)坝址岩石破碎,岩层走向与河谷平行,左岸
溶洞发育迅速,虽经过地面地质工作,并在河床打了一个钻孔,但最后还是予以否定。最后选定峡谷出口处的龙王庙坝址作为下一步勘测的重点地段。
编制初步设计过程中,在龙王庙坝址300米的地段内,共研究了4条比较坝线,自上游往下游依次为4、1、3、2线。经过地质勘探以后,在4条拟定的比较坝线中,勘探队首先发现,2、4线无论在地形上还是地质上都不如1、3线优越。1、3线地质条件相近,地形上1线优于3线,勘探点的布置大多在1线,因此1线的工作深度高,资料积累多。虽然两线相距很近,河床电站基础多为
砂岩,都有顺河的
断层通过,但在进一步勘探后,发现1坝线开挖深度较3坝线深,1线的断层宽度大,又穿过河床电站,对建筑物稳定性不利,因此,最终选定3线为施工坝线。
截止1964年5月,完成了各种
比例尺的地质测图790.98 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剖面125.50公里,机钻8751.15米,各种岩土试验分析,共计2075组次。1957年11月以前以选定坝址为中心,进行坝址比较的地质勘探工作,结合设计推荐龙王庙坝址。1958年提出了初步设计阶段地质报告。
广大地质勘探职工为
青铜峡市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施工实践证明,地质勘探工作的分析评价基本正确,提供的地质构造位置和规模大体相符。
技术应用
坝址自然条件
青铜峡枢纽工程区的自然特点概言之可归为:
河道两岸有久已存在的引水流量很大的众多灌溉引水渠口,在水的资源利用、枢纽布置、施工导流等问题上要认真处理;
坝址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震烈度较高,坝基防渗及基础处理应慎重对待;
黄河输沙量大,青铜峡水库库容相对小,泥沙问题的处理关系到灌溉渠首引水、灌区渠系的淤积、水轮机磨损、水库区的淹没和浸没等。这些因素的特点决定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的坝高选择、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形式、建筑物的形式以及施工导流方案等问题及施工的复杂性。
工程特点
闸墩式电站的布置,把两岸灌溉进水口与河床发电站进水口结合布置,从而避免进水口淤积;电站与泄水建筑物相间布置连成整体,从而使枢纽工程的上游水流均匀,接近电站进口的漂浮污物可以由滚水坝泄向下游,下游水流单宽流量均匀,河床冲刷稳定。
挡水河床机组坝段内布置有泄洪排沙的压力泄水管道,可将流向机组的异重流或混悬质固体径流,分不同层位泄向下游,以保证进水口前不被淤积,由此减轻水轮机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发电厂房采用低式厂房,也称半露天式厂房,水轮发电机组的起吊主要设备,设在发电厂厂房之外,除机组在大件检修时的情况外,水电站运行均处于封闭的低式厂房之内。
水轮发电机组的起吊设备采用露天的半门式起重机,起重容量200/40吨,轨顶高程分别为1160.2米、1146米。河东渠首电站机组进口流道与尾水管的流道成90°交角布置,河东挡水坝与总干渠相结合,并在这里设置溢流侧堰。
由于闸墩式电站布置,坝顶上部结构的梁系相应增加较多,采用了后张法的预应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减轻其自重,加快安装施工的架设。
滚水坝下游的水力学衔接,采用了低鼻坎的面流水流形态,并在面流底水下部河床
基岩表面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护坦。
布置在两岸的灌溉总干渠,流量大。河西灌溉总干渠最大引水流量450米/秒,河东灌溉总干渠流量110立方米/秒。灌溉渠首设置有渠首电站,提高全枢纽的电力出力和增加发电量。在总干渠上设置退水闸和节制闸,可以使渠道电站在非灌溉季节正常运行,增加全电站的可调出力。
开关站采用高压母线分上下层双层布置,以缩小开关站占地面积。
采用了弱电操作,在
青铜峡水电站的操作、信号、测量及调整方面弱电技术的试点。
枢纽工程布置
枢纽工程定为二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按二级建筑物设计。
挡水建筑物前沿总长度591.85米。自左至右为副厂房坝段91.5米,溢流坝与闸 墩厂房坝段262.35米,挡水坝段160米,泄洪闸坝段42米,右岸挡水坝段36米;枢纽由坝、闸墩厂房、副厂房、开关站、泄洪闸、河东总干渠、河西总干渠和高于渠等组成。
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750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速952立方米/秒,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速730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速928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2.36亿吨,实测最大含沙量431.35
千克/立方米。工程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8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500毫米。
青铜峡水利枢纽坝址区
地层为中奥陶系砂
页岩和灰页岩互层,坝肩两岸上部分布有第三系砂砾岩及黏土。坝基构造发育,主要有两组。河床部分
基岩上第四系砂砾石覆盖深达8~15米。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或稍高一些。
青铜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156米,总库容6.06亿立方米,水库回水长度45000米,面积113平方公里,按计算经过10年后淤积即达到平衡,为具有日调节性能的径流式水电站。水库移民19315人,淹没耕地65680亩。
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全长687.3米,最大坝高42.7米,坝顶高程1160.2米,由34个不同断面的混凝土坝段组成,唯河东有段土石坝与坝肩相接。河东土坝的设置是为
黄河远期
航运开发的船闸建设留有的余地。
青铜峡市枢纽布置以东西两大灌溉总干渠为主体,电站在总体布置上采用闸墩式布置为核心。6台电站机组坝段与7孔混凝土滚水坝相间隔布置,每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布置在挡水的河床机组坝段内,作为闸墩支持混凝土滚水坝上的挡水闸门。
主要建筑物
发电厂房
闸墩式厂房为半露天布置,每个闸墩内安装1台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
每个机组段设有1~2个排沙底孔,以减少
水库淤积和过机泥沙。半门式起重机布置在坝顶,在机组安装、检修时,用以起吊搬运厂内重件。1~7号机组单机容量为36Mw,水轮机转轮直径5.5米,额定转速107r/min,
发电机为半伞式室冷型,额定电压10.5kV,定子铁芯内径9米。8号机单机容量20Mw,水轮机转轮直径5米,额定转速125r/min,发电机为半伞式空冷型,额定电压10.5kV,定子铁芯内径7米。1号机尾水排入河西总干渠,2~7号机尾水排入
黄河主河道,8号机尾水排入河东总干渠。
灌溉渠首
分设左、右两岸。左岸河西渠首引入河西总干渠,即
清代开建的唐徕渠,引水高程1136米,引水流量400立方米/秒。右岸河东渠首引入河东总干渠,即有名的秦渠和汉渠,引水高程1136米,引水流量100立方米/秒。上游有高干渠,底坎高程1151米,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
泄洪设施
7孔溢洪道采用面流消能方式,堰顶高程1149.4米。其中2孔的孔口宽14米,高8米;其余5孔的孔口宽14米,高7.5米。总计最大泄量3255立方米/秒。泄洪闸3孔,底坎高程1140米,孔口宽10米,高5.5米,最大泄量2205立方米/秒。1~7号机组段,每台机组有泄水排沙孔2孔,孔口宽6.5米,高1.5米,底坎高程1124米;8号机组段有1孔,孔口宽4米,高2米。15孔排沙孔总计最大泄量2240立方米/秒。8台机组最大引用流量1860立方米/秒。
投资管理运行
工程主体建筑物工程量有:土石方挖填162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开挖43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64.5万立方米;钢筋钢材11万吨,工程总投资概算2.56亿元,单位灌溉面积投资8.37元/亩;单位千瓦投资771.25元/千瓦;不考虑灌溉分摊单位千瓦投资940.5元/千瓦。
自1956年开始勘测设计,1958年8月开工,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于1960年2月截流,实现设计任务规定的灌溉工程的“控制水量,减少泥沙,达到经济用水和减少岁修费用的要求”。
1967年12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土建基本竣工,以后随着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电力负荷的增长,逐年安装机组,1976年全部8台机组投产并网发电。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自1960年发挥灌溉效益,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现实灌面积达25万公顷。
电厂自投产以来截至2012年年底已共发电396亿千瓦时。
重要意义
青铜峡市枢纽工程是
黄河上游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凌、工业用水等的综合水利枢纽。
是宁夏北部石(嘴山)银(川)青(铜峡)电网的重要电力生产基地。位于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工程主体是一座带泄水管河床闸墩式电站,大坝坝轴线全长 694米,坝高42.7米,总库容6亿余立方米,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10亿度。
青铜峡枢纽工程的建成,结束了青铜峡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大大提高渠道供水保证率,扩大了灌溉面积。
水库波光浩渺,洲滩林草葱笼,水鸟悠游,左岸山坡上有古塔群“
一百零八塔”,其库区风景是
宁夏回族自治区游览胜地,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
该工程是以灌溉、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铜峡市市境内黄河上游的青铜峡峡谷出口处,距
银川市80公里,是1954年编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的第一期开发项目。
1956年3月水利部批准的《青铜峡灌溉工程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是:“结合远景开发的措施,比较选择并确定水利枢纽的位置和布置,提出建筑物的形式和尺寸,以控制水量,减少泥沙,达到经济用水和减少岁修费用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在进行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同时,进行包括远景在内的全区规划,并修订
黄河技经报告中有关远景开发部分”。
1958年8月提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确定灌溉工程与发电工程一期开发,同期建设。水库正常蓄水位1156米,灌区保证扩灌面积最终达550万亩,电站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年发电量12.85亿千瓦时。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75010平方公里,工程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8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500毫米,由此可见
青铜峡市枢纽工程建设的主要现实意义与深远战略意义。
其他
综合效益
青铜峡水利水电站枢纽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充分发挥了拦河挡水、灌溉、防洪和发电综合效益作用。
1968年水库蓄水运用初期,
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仅4.78亿
千克。青铜峡水库建成后,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到1984年,粮食总产量已达到11.3亿千克,净增1.36倍。
旅游文化
尽管因
黄河泥沙淤积,现库容已不足1亿立方米,但水库波光浩渺,洲滩林草葱笼,水鸟悠游,左岸山坡上有古塔群“
一百零八塔”,其库区风景仍是宁夏游览胜地,现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