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
中国经济学家
朱嘉明,男,中国人,出生于1950年,经济学家,大学教授。朱嘉明毕业于北京市第十三中学,1988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维也纳大学,代表作有《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68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在西藏自治区黑龙江省山东省务农做工;1978年考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后,1981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时,参与创建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担任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西部研究中心、北京青年经济学会、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负责人,暨《中青年经济论坛》主编。先后在哈佛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MBA。之后,在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学习、考察、经商。先后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担任工业发展官员,任教于维也纳大学。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完成MBA;先后在澳大利亚、东南亚创业经商。2000年之后,担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经济学家,现任教于维也纳大学。
2021年12月10日朱嘉明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商业周刊/中文版》主办的The Year Ahead展望2022峰会。
人物轶事
主要贡献
2012年1月,出版六十万字专著《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
主要事迹
跟刘佑成、黄江南、张钢一起发起了莫干山会议
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它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这次会议不仅使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走上舞台,也为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
近况
2014年,与黄江南一起提出了观念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观念经济学中原地区的意义:
在过去30余年间,中国已经成为农业和工业生产的第一大国,但是,观念生产部门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承认中国国情和经济成长阶段,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最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需要突破影响广泛的三个思想误区:(1)将经济结构的转变局限于三次产业的框架,进而将第三产业局限于为服务业。(2)将产业升级局限于加工工业的进步;(3)将提高“创新力”局限于增加科技因素,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最终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GDP总量的目标。
为此,突破“传统经济学”对人们的影响和束缚成为当务之急。因为传统经济学不再能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决策的理论基础,而且可能误导中国经济在传统物质生产,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的徘徊甚至停滞不前。
本文所描述的观念经济学概念和原理,有益人们理解人类今天和未来更加丰富的经济活动,揭示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智能社会的规律,解释传统经济学至今仍然无法面对的经济学难题。
社会活动
2023年9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第二届年会暨“拥抱人工智能的城市未来”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作大会主旨报告。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轶事
社会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