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中学图书馆,始建于1986年,总面积是561平方米,有藏书6万余册,古籍线装书5784册,有专职人员四名,中级职称一名,图书馆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教学第一线师生服务,前身为王柳生先生上海大东门王氏宗祠“省园”所创办的育材书塾,1900年由王培孙先生接办,1904年改名为南洋中学,1907年迁至龙华路(即今校址)。
南洋中学始建于1986年,前身为王柳生先生上海大东门王氏宗祠“省园”所创办的育材书塾,1900年由王培孙先生接办。1904年改名为南洋中学,1907年迁至龙华路(即今校址)。
南洋中学迁址新址后,于1910左右陆续建造
化学、物理实验室数间,并在
物理化学实验室旁辟余屋数间设立南洋中学图书馆,内藏王氏先人所藏四部要典及
王培孙先生十余年所收罗的古籍及参考图籍约四千余种,包括哲学、历史、政典、方志、文学、笔记及珍贵的藏本佛经等。乃请
陈乃乾整理编目,于1919年7月编印成《南洋中学藏书目录》一册,该书书名由
罗振玉题签,扉页则由当时已七十六岁的书画大家
吴昌硕所书;石印线装,现存世仅几册。图书馆还藏有一部分西文图书,分设中文阅览室和西文阅览室,1926年,为纪念南洋中学建校三十周年,由校友捐款建造了
西洋古典学风格的宏伟典雅的校友厅图书馆大楼,竣工后,图书馆迁入其中,藏书量不断增加,学校聘请专家,管理有序。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
上海市沦陷,南洋中学龙华路校舍为敌伪所占,学校暂借
北京路盐业大楼上课,图书馆所藏古籍图书存放
法藏寺,而西文图书未及转移,损失尽。1946年,
南洋中学于抗战胜利后回龙华路原址复校,南洋中学图书馆亦继之恢复,并迁回了存放于法藏寺的古籍。嗣后学校请著名图书馆学家陈华鼎(子彝)先生整理、管理南洋中学图书馆。1946年,
陈子彝先生发表《南洋中学图书馆概况》和《南洋中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根据《南洋中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当时的南洋中学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分为十部:哲学之部,历史之部,政典之部,方志之部,文物之部,记述之部,技术之部,文学之部丛书之部,佛典之部,每部再分诸类,诸属。而其中的方志尤为特色;分为辅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镇志、载记舆图等类,按地域又分为:一、中区诸省二、沿河诸省 三、东北诸省 四、本区诸省 五、边区诸省另外还有山川类、古迹类、居处类。收罗之广,卷秩之浩繁,为我国各地图书馆所罕见。当时,南洋中学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加上外文书籍,藏书量共逾十万册。 1949年,
上海战役,
南洋中学被接管公办。1952年,
王培孙校长病重,逝世前,他嘱将南洋中学图书馆的珍贵古籍七万六千七百多册捐献国家,存放于富民路的以顾庭龙先生为馆长的合众图书馆(后该图书馆并入
上海图书馆)。1993年5月后,图书馆迁入“好学楼”,一楼为外借室和书库,现将部分书库改为古籍资料室。三楼为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资料室设在综合楼二楼。图书馆经常向教研组教师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书籍,并征求意见,在强化为学生服务功能方面,能热情为学生介绍推荐新书,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学习巴金著作,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使学生和图书结下不解之缘,为学生知识的增长、人文精神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3年5月被评为
上海市中小学一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