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业立(1938年3月29日—),生于
荣成市,是中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和海洋工程环境专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名誉所长、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袁业立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地球流体力学、海洋波动、海洋环流、波浪理论、海洋
遥感和海洋数值模拟。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物理海洋学界具有显著的影响。
1962年1月,袁业立进入
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1966年1月,本科毕业后进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同年7月,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室工作。1980年5月,他前往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海洋大气和地球科学系,攻读物理海洋专业博士学位,并于1982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3月,袁业立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直至1987年7月。1985年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10月,袁业立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并自2004年9月起担任名誉所长。1995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海洋
环境科学工程与技术)。
袁业立在海浪生成发展机制、非线性和破碎海浪统计、海浪高频谱形式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
黄海冷水团环流的生成发展机制、黑潮多核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及黑潮两翼运动不稳定性等问题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还开发了MASNUM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海洋内波数值模式、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和海洋生态
动力学数值模式,并提出了海洋
遥感动力解译的概念,建立了SAR海洋影像的表示和SAR海洋探测技术。1999年,他领导的“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变异机理、数值预测方法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项目成为中国海洋973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对中国近海主要环流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
袁业立致力于教育事业,主讲博士生课程包括《地球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方程》、《海洋遥感机制研究》、《海洋遥感与资料同化》、《风、浪、流耦合机制研究》等。截至2017年,他已经培养了2名物理海洋学方面的博士后,20多名博士生和10多名硕士生。
袁业立的父亲毕业于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袁业立本人视力高度残疾,但他克服困难,在海洋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袁业立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包括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遥感学会理事长、英国近海海洋研究中心名誉教授等。他曾作为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海波数值模拟工作组成员参与相关工作,并以国际知名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
美国航空航天局主持的海洋及海气界面交换试验研究。
袁业立在海洋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海洋
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工作中积累了超过30年的经验。他在海洋
环境科学和海洋数值模拟开放性研究、海洋
遥感应用技术和海洋科学基础论研究、在海洋波动和海洋环流理论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对其在国内外物理海洋学界的影响力给予了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