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岛
广东省肇庆市星湖太阳岛
太阳岛是肇庆市城区中心湖上的一个岛屿,是湖上五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面积大约是其余四个岛的总和,岛上有7个别具一格的凉亭。
概述
岛上有一拱桥与中心堤连接,入口处是一拱门。东面与荫梓岗对峙,附近是七星岩南门和荫梓岗烧烤场,西面隔湖与星湖西路(北段称百丈堤)相望,北面为秋岛,且可望见七星岩景区的石山。岛上的小道上两侧有较多的柳树,绿树成荫,在岛的中央有一个池塘,水中有鲤鱼。此外有供儿童玩耍的沙滩。
岛上有7个凉亭,按照天上的北斗七星排列设计,与七星岩七座岩峰相对应,为美丽的七星岩湖畔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七座古亭分别为圆形摇光亭、扇形开阳亭、三方玉衡亭、四方天权亭、五方天玑亭、六方天璇亭、八方天枢亭。其中主亭为三重檐的八方天枢亭,亭顶直径5.6米,最显眼的是它头顶上的“金帽子”,是用了2万张24K金箔镶嵌而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气派非凡,亭下的场地比较空旷,可打羽毛球。其中天枢亭和天璇亭的亭顶有彩画,此外在大多数亭子上的梁上挂有书画。无论四季,只要是晴朗的天气,在岛上眺望,湖面都是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象,当有游艇经过的时候,湖岸便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虽然波浪不是很大,但给人又是以一种独特的享受。
描写太阳岛的诗句
(一)
垂钓桥边杨柳依,亭旁水浅鲤鱼肥。
儿童不解渔翁意,大叫一声惊鸟飞。
(二)
湖中小岛绿荫浓,古塔穿杨入半空。
浪打翠堤来又去,轻舟摇荡淡烟笼。
(三)
杂声水夜光杯,惬意湖风扑面来。
月挂西边人未倦,犹闻隔岸闹歌台。
“太岁”展览
2003年,在肇庆市七星岩太阳岛上,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人前往一睹“太岁”的真面目。在金顶八方天枢亭下的展场,一块仍在缓慢生长的肉团重约一百五十公斤,被浸泡在一个装有褐色营养液的八十厘米高、直径一米的八角玻璃器皿中,略呈漂浮状态,水中部分呈白色,像一块汁液欲滴的“肥肉”,不时有从极小的气泡从营养液中升起,产生的水气附着在玻璃壁上。
工作人员介绍,该肉团就是传说中的“太岁”、“肉灵芝”,学名“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
据岛上的资料显示,一九九二年周至县农民杜战盟首先发现肉灵芝,当时称为“不明生物体”、“怪肉”,为中国内地各媒体所关注。经生物科学家数年历史考证和科学探究,证实“怪肉”是神话史书《山海经》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视肉”、“聚肉”、“封”、“太岁”、“肉灵芝”,现代医学将其取名为大型粘菌复合体。
太岁肉灵芝,其形如肉体,颜色多样。形状有珊瑚状、肉状脂肪状、牛肝状等,表面光滑洞彻恰如坚冰,分层性明显,肉质细腻,富有弹性,生食其肉感觉如海蛰,在零下十八摄氏度低温下冷冻存放后不失活,肉体在脱离营养液后,置于高温和强光直射下多日不腐败。
作为生物体的太岁是确实存在的。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海中有土肉,黑色长五寸,大如小儿臂,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可炙食。”明代田汝成在《西湖志》中称:董表仪拆屋掘土得一块肉,术士云“太岁也”。
当年李政道博士亲临参观肉灵芝时,曾盛赞此物很有开发价值;有生物学家认为,肉灵芝生物体是大自然遗留的古生物或化石,产生的年代可上溯到白垩纪,是地球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美国有生物科学家研究后认为,它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祖先。
内地专家认为肉灵芝为活的生物体,它以细菌、酵母菌、霉孢子等其他微生物为食,纤维素甲壳质、甲壳质等为营养,肌体含百分之五十蛋白质与核酸,以及酵母菌和霉菌等。生物学家李广民教授认为,肉灵芝是可以蠕行的一种很古老的原质生物体,既有原生物的特点,又有真菌及生物的特点。显微观察,可见其具有两根鞭毛结构的游动细胞,并可看到游动细胞鞭毛一端无选择性地摄取食物颗粒。
目录
概述
概述
描写太阳岛的诗句
“太岁”展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