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是在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和支持下,于1958年创建的国家级蜂业科研单位。
研究所拥有蜂资源与遗传育种、
蜜蜂属保护与
生物安全、蜜蜂饲养与蜂业机械、昆虫授粉与生态、蜂产品、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与评价、蜂业经济与信息等七个学科,涉及养蜂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包括优质高产高效蜜蜂饲养技术、蜜蜂遗传育种、蜜蜂病虫敌毒害防治、蜂种资源及为农业授粉增产、蜂产品
化学及综合深加工利用、蜂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蜂机具设备、蜂业经济等。
历史沿革
创建初期
1957年,农业部和
中国农垦集团部联合召开了全国首次养蜂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中国养蜂业的发展方针,提出了开展养蜂科研、教育的规划和措施。
1958年9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在1958年准备新建大豆、油菜、草原、麻类、家禽、养蜂、农田灌溉等22个专业研究所和蔬菜研究室。10月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在《
中国养蜂》杂志编辑室的基础上于成立。
1959年1月,根据国务院批文关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专业研究所均由所在省负责领导,有关全国性的业务和技术研究,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领导”的精神。养蜂所在成立初期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
1960年1月,朱德给中央写信,提出“发展养蜂这件事有大大提倡一下的必要”。当朱委员长了解到养蜂所当时的所址条件困难时,即指示解放军总后勤部将北京市香山卧佛寺旁废弃不用的广惠庵营房移交给养蜂所,并于1960年2月为养蜂所写下了“
蜜蜂属是一宝,加强科学研究和普及养蜂,可以大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获得多种收益”的题词。养蜂所建所初期的机构设置:所部只设有办公室,科研工作以研究组的形式开展科研工作,研究组设有蜜蜂饲养技术组、品种组、蜜蜂
病虫害防治组、蜜源及蜜蜂授粉组以及试验蜂场和《
中国养蜂》杂志编辑部。
1962年3月,养蜂所成立学术委员会。6月,养蜂所建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从北京市收回,有职工28人。
从1963年开始,每年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均在15人左右,同时还从
有关部门调入科研骨干,至1965年在所人员达百余人;逐步在原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研究室,设有
蜜蜂属品种研究室、蜜蜂保护研究室、蜜源授粉研究室。
文革时期
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养蜂所与畜牧所编为一个连队,办公地点迁到马连洼畜牧所。
1970年,根据纪登奎副总理《关于农科院、林科院体制改革》指示,养蜂所下放
江西省。
1970年底,养蜂所下放江西
新建区,人员被分散,科研仪器、图书资料散失,养蜂所实际上被迫撤消。还有部分人员留在北京或调回家乡工作。
1972年初,在周总理和农业部的关怀下,江西省将下放江西新建县的养蜂所收回省农业局领导,成立江西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地址暂设
南昌县梁家渡。
1975年秋,养蜂所从梁家渡迁到南昌县莲塘江西省农科院院部原农校办公楼。当时的机构设置是:职能部门设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研生产办公室;科研室设育种研究室、饲养室、蜂保室、
中华蜜蜂室、蜜源室和图书资料室。
改革开放
1978年,根据农业部、国家物资局、财政部三部委发文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所的原建制,确定养蜂所为地、局级单位,编制为100人。当时报告中对养蜂所所址未作确定。之后农林部上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12月经李先念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批准,养蜂所迁回北京原址。
1979年2月,国家民政部发文批准养蜂所干部、职工迁回北京。同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
中国养蜂学会挂靠在养蜂所。
1985年,开始执行所长负责制;职称评定进行改革,开始执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所成立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农牧渔业部发文确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所为相当地区级科研技术单位(一类所)。
1986年10月,进行首批专业技术职务评职工作,有9名同志评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988年8月,调整机构,撤消情报资料室处级建制,《
中国养蜂》杂志编辑部由科研开发处代管,实行主编负责制;成立蜂业开发研究室;把育种室的
中华蜜蜂和蜜源合并成立资源研究室。
1989年1月,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蜂产品中试厂。同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招待所。1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1994年,中央编委下文批复中国农业科学院
蜜蜂属所人员编制130人,其中干部编制110人,工人编制20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999年1月,全所机构重组,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定员,所长聘用
中间层正、副职,各部门人员由部门正副职按岗位进行聘用;职能部门设置2个,即科研开发处、办公室;研究室调整以系、中心设置为4个,即养蜂系、蜂产品系、昆虫授粉中心、育种中心;成立质检中心、《
中国养蜂》编辑室按处室独立设置。同年,筹建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开拓发展
2001年初,筹建“
蜂胶深加工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项目——昌平南口生产基地。
2002年,成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
北京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同年底,完成了全所机构的调整和人员的聘用工作。
2003年1月,全面启动新的《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和《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原执行的《职工工资分配制度》进入档案工资进行管理。“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底超额完成开发创收任务300万元,从此所里的经济状况呈良性发展。
2004年12月,增设三个机构,成立科技成果推广部和产业基地管理部。成立所
人力资源部,党办、人事工作划归人力资源部。
2008年5月,科研处更名为科技管理处;设立蜂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
蜜蜂属饲养与
生物技术研究室、蜜蜂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室、昆虫授粉与生态研究室、蜜蜂产品研究室、蜂产品质量安全与评价研究室(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蜂业经济管理与信息研究室。
2014年,研究所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农业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食品科学、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建设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有硕士生导师24人、博士生导师7人。
研究所自1982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截至2015年共招收在籍硕士研究生102名、
博士研究生22名,接收了8名国外留学生来所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所提供研究生助研津贴(博士生不低于1500元/月,硕士生不低于1000元/月)。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标识由
六边形的蜂巢和
蜜蜂属的抽象图案,以及“中蜜”、“IARCAAS”的文字构成。
精神文化
研究所核心价值观:至诚至信、惟实惟新
研究所使命:立足科技、造福社会、成就职工
研究所愿景:引领蜂业科技,打造产业品牌
研究所精神:学习沟通、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