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是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
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
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
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
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
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
设立原因
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各种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波动较大影响,近年来
中国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有所加大,尤其是当多个因素相互叠加或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出现市场短期资金供求缺口难以通过
货币市场融资及时解决的情形,不仅加大了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而且不利于
国家银行调节流动性总量。
为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流动性供给及调节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能力,为维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保障。
主要特点
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
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操作内容
常备借贷便利的操作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
中国人民银行按需足额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的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利率水平,则根据
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有序实现全流程电子化,这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性,维护
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2024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隔夜、7天、1个月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分别调整为2.35%、2.50%、2.85%,此调整于当日起执行。
中国创设
全球大多数
国家银行都具备借贷便利类的
货币政策工具,但名称各异,如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
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
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Operational Standing Facility)等。
借鉴国际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它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近年来,利率走廊框架不断完善,SLF操作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逐步突出。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央行加快推动SLF操作方式改革,更能及时满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流动性需求,维持利率走廊稳定运行,有效防范
流动性风险。
SLO、SLF与回购的区别
以上参考资料
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央行同时公布了2013年1-9月开展此项新工具的操作情况,6-9月余额分别为4160亿元、3960亿元、4100亿元、3860亿元。央行表示,在2013年
春节和6月份流动性异常波动时,都采取了相关操作。
2014年10月,中金报告称央行将用PSL再次释放近4000亿流动性。中金报告透露,央行此次投放方式不是此前所传的SLF,而是需银行提供债券质押的PSL。中金认为,此举再次释放了流动性宽松的信号,尤其是在实际M2增长明显低于政策目标的情况下。
功能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2月11日宣布,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央行表示,此举旨在完善
国家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应对
春节前的流动性季节性波动,促进
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据了解,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
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是短期流动性调节方式的创新尝试,主要解决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供给的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的对象包括
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四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采取抵押方式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