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镇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下辖镇
棠溪镇属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辖镇。镇政府驻庄村姚,东经117°37′,北纬30°21′;位于市区东南43公里处。行政区域面积254平方公里,因棠花遍地,溪流纵横而得佳名的棠溪,棠溪镇设立曹村、双合、花庙、石门、百安、西山、东山7个村民委员会和棠溪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23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7人。据史志、家谱记载:石门、曹村等村庄在唐宋时期就很兴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发达,山青水美,景色如画,古风犹存的村庄自然错落,融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璀璨的历史文化为一体,故有“画里乡村”之美誉。西邻梅村,北靠梅街,东南分别与青阳县陵阳、石台县七都、仁里交界。县乡级齐石公路(池州市市区--石门)“L”型贯穿境内西北和东部,刘街至石门公路纵穿境内中北部并与齐石公路相连接;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
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南部山区的棠溪镇,东面与青阳县的陵阳镇、南陵及九华山二天门接壤,南面与石台县的七井、贡溪毗邻,距市区43公里。源于石门、花庙的龙舒河,由东而西沿途流经石门、百安、曹村、棠溪、留田、双合、东山等村,西去梅村镇入秋浦河。齐(山)石(门)县级公路贯穿全境,另外五条乡村公路相通,交通便利;土特产有西山焦枣、东山板栗等。
命名由来
棠溪乡因境内山中多野生棠花树,沟壑汇集溪流较多而得名。
历史沿革
第二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1935),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根据地。八年抗战时期,伪县政府驻棠溪柯村。解放战争期间成立石留乡,是新四军游击队根据地。解放后,1952年建乡时,划为百安、裕丰、留田、西园四个乡,1955年合并为棠溪乡,乡址设在留田;1958年合并到梅街成立为梅街人民公社。1961年从梅街划开,以原建乡的范围成立棠溪公社。社址原留田,因隔河不便,1971年社址迁至庄村姚。1984年体制改革时恢复棠溪乡。2007年2月撤销棠溪乡,设立棠溪镇。
自然资源
棠溪镇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和溶岩地质构造特征,以及植被良好、降水充沛等小气候,地上地下资源尤其是水力资源丰富。全境属山区,地势东南、南、西南均为高山。发源于九华山楼台山的龙舒河,由东而西贯穿全棠溪镇,沿途流经石门、百安、曹村、棠溪、留田、双桥、炼剑等村,西去梅村镇。沿河两旁地势稍低,为居住地、耕地。小(一)型滴水岩水库集雨面积为970公顷,总库容量达147万方;小(二)型合成水库、黄梅水库、半冲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520、350、1000公顷,总库容量分别为38.2、16.5、27.2万方。具有着独特的矿产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不仅有方解石碳酸钙白云石大理石花岗石等非金属矿,还有铅、锌、钨、、铜、四氧化三铁等金属矿。同时还是贵池区主要林产区,盛产竹木柴炭,以及久负盛名的历朝贡品“西山焦枣”、“七山茶叶”、“棠溪香菇”、“森林蔬菜”等诸多纯天然有机绿色食品。农业以水稻为主,油料、麦、熏枣、板栗、蜂蜜、中药、茶叶等次之。
经济概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6年棠溪镇生产总值达到1.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07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多元。在发展经济上,主要是结合镇情,着力抓好了三大资源的开发,一是以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棠溪镇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棠溪镇已初步形成了石门、双合两大矿业经济板块;二是抓好农业、林业资源的开发,大力实施了“一镇一业”和“四项工程”建设,全棠溪镇年种植袋料香菇600万袋,产值超过2000万元,“香菇之镇”已初具规模,闻名省市内外;三是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是宣传和保护,为今后旅游资源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事业
棠溪镇村村有小学,镇有中学1所。镇有卫生院,各村均建有医疗室。有文化、广播电视站。供水站1个。村村通工程快速推进。基本完成了东山、曹村、百安三村11.4公里的村村通工程水泥路面工程,棠溪居委会、石门村9.3公里的村村通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齐石公路二期改造工程已完成路基拓宽等建设,已在摊铺路面,极大改善了全棠溪镇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抓住国家在边远山区扶持建设乡镇卫生院门诊楼项目的机遇,争取了棠溪卫生院改扩建项目。35千伏棠溪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极大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的电力需求。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校D类危房改造和棠溪中学旱厕改造工程,新建的西山村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组织实施的百安教学楼项目工程现已完成基础工程。棠溪敬老院已经建设完成,可供养20位老人。另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安全饮用水等民生工程都卓有成效。
旅游资源
棠溪镇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风景优美,境内有一条近上九华、远到徽州的古道,是秋浦仙境的三大景区之一,景区内景点多、分布广、密度大,诸如太白石床、太白长啸处、白苛坡、桃花坞、胭脂桥、滴水崖仙境、青莲洞、东坡洞、葛仙洞、岗子崖瀑布、年关暴动遗址、抗战时期贵池中学花庙罗遗址、平天河新四军藏军锅灶遗址,以及保存完好的高氏宗祠和徽派建筑古民居。境内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根据地(1931—1935)、伪县政府驻地(八年抗战时期)、新四军游击地(解放战争期间)。平天河仍存有新四军的锅灶遗址。海拔1156米的老山原始森林也坐落其中,林中国家级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种类繁多,现已列为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璀璨的历史文化为一体,被誉为池州市生态与文化旅游的后花园。
发展思路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理思路,凝心聚力谋发展,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提出了“123456”的工作思路,即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确保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两个增加”;实施矿产资源、生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三大开发”;将四个发展快的村与四个发展相对滞后的村结成“四个帮扶对子”;村级争创“五好”村党支部、乡级争创“六好”乡镇党委,以功能较为完善的百安工业园区(原上海三线厂厂房)为招商引资载体,走资源兴乡之路,使棠溪乡成为我们共同创业的乐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
经济概况
社会事业
旅游资源
发展思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