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务镇,天津市武清区下辖镇,位于京津发展轴之上,地处武清北部,
北运河西岸,北临
通州区,东隔北运河与
河北省香河县、武清区
下伍旗镇相望,南接武清区大孟庄,西与
白古屯镇、
高村镇接壤。距
北京市和天津各60公里。河西务镇总面积70平方公里,下辖51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人口达4.05万人,流动人口近一万人。政府驻地是天津市武清区103国道西侧。
河西务镇地势平缓,地处低洼平原,属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2度,年平均降水量为557.3毫米。河西务镇有103国道和
京津塘高速公路高速通道两条国道纵穿南北。河西务起源于汉朝,崛起于
元初,兴盛于明清。古为
漕运码头,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地。素有“
京东集团第一镇”和“津门首驿”之称。
河西务镇镇内建有产业园区,是
天津市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城镇建设水平较高,还有种植粮食和蔬菜的传统,有天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2万亩,承担起了供应京津冀的“菜篮子”功能。截至2023年8月,河西务镇实现一般预算收入5338万元,同比增长40%;全年预计完成工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10%。
河西务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古称“瀛西”,有大运河十四仓遗址、土城里十三衙门、河西务钞关、紫竹禅林寺等景点。
地理环境
本镇位于京津冀的结合部、距
北京市和
天津市各60公里,正处在“大北京战略”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京津冀结合部,辖51个村街,全镇人口44799人(2017),流动人口近1万人,辖区面积近70.95平方公里。
天津市武清科威华经济区建在河西务镇区南部,东邻103国道,即将建设的京津快速公路从北向南穿区而过。
经济区规划占地面积6.9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区内地表平坦,地质结构良好。经济区距
北京市和
天津市市区均60公里,距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机场各65公里,距
天津港90公里,距
京津塘高速公路入口处13公里,另有
京哈铁路、京九、津及京福、津围、
京沈高速公路等国家级公路、铁路从周边通过,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通讯便捷,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备,是广大客商理想的投资宝地。
20世纪四十年代上半叶的河西财务:
河西务镇,南北窄,东西长,由东门至西门是一条三里之遥不太直的主干街道。
镇子没有城墙,四面路口建有8座城门,北面:
药王庙门;
东面:
老爷庙门、东门;南面:鸡市口门、正门、木头市门;西面:西门、西烧门。
正门迤里驻有柳队部(日本人在此院内建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瞭望台——炮楼),警察局,和一些政务商务办公的地方。
镇子内外有许多寺庙,如:
药王庙、老爷庙、东门外的朝阳寺。正门前的清真寺;木头市门内的小庵庙;西烧门外的公德
禅林庙,当时只是一片废墟,那是
八国联军给烧毁的。东北角只剩下一眼井的良庵庙。
街上大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牌匾字号,招牌幌子星罗棋布,生产生活用品商店,应有尽有,小镇倒也有些繁华的景象,二、四、六、九集日更是热闹非常。许多有名望的店铺字号,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它们都拥挤在主干街道由窄街子往东横街子往西的中心地段。如:万和号、天利兴、德聚勇、德昌号、增盛记、义聚隆、三义合、福海居;窄街子迤西的恒源酒店、亚东医院、雍阳照相馆;后街有兰记药铺。义和成铁铺;西烧门里恒源酒店的
博山烧锅。
位置境域
河西务镇地处
武清区最北部,东接
下伍旗镇,南邻
大孟庄镇,西与高村乡、
白古屯镇接壤,北与
河北省香河县相连 ,总面积70.95平方千米 。
地形地貌
河西务镇地处低洼平原地区,地势呈西、北、东三面向西南倾斜,扶头及四间房一带是全镇最低洼处 。
水文
河西务镇境内
北运河属海河水系,北由大友垡村东入境,南从前
白庙村东出境,境内长约16千米 。
自然灾害
河西务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大风、虫害、地震等 。
历史沿革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因户部在此设立分司,这里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
早在
东汉建安九年(204),
曹操曹操为了统治
河北省,讨伐
乌桓,曾用了三年时间,先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
卫河",使
黄河南北的运河实现贯通。此后又继续向北开凿了平虏渠(沟、渠均为运河的古称),使这条南北运河延伸到了
静海区的独流,从而与
海河相接。就在开凿
平虏渠的同时,又开凿了一条自
幽州(今
北京市)通向
天津市的运河,这段运河与平虏渠在
泉州县(武清旧称)境内会接,取名泉州渠。至此,经
曹操之手初步形成了连接
中原地区南北的
大运河水系。当时的
白河(即
北运河)虽未纳入主流,但已经与大运河水系相通,为人口聚居和村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河西务的起源应该追溯到这个时期。
元朝统一中国后,定都北京(时称大都),政权中心开始北移。当时大都人口已逾40万,军需民用无不仰给
江南,所以在定鼎之初,便开始对大运河进行全线疏凿。至元七年(1270),
孛儿只斤·忽必烈采纳督水监
郭守敬的题奏,调用夫役250余万,在
隋唐大运河的腰部,平地凿渠250余里。此段河道南起
济州市,北接
临清市,通过裁弯取直,一下子将原河道缩短700多里,被
孛儿只斤·忽必烈命名为"
会通河"。至元十三年(1276),郭守敬又提议废
永济渠,改行
通州区至
天津市的潞河水道,元世祖稍加改动,便颁旨施工。这段河道即现在的
北运河。它从
香河县城西的孙家务取直开沟,经河西务、蒙村、蔡村、
杨村镇,向南仍取沟注入
海河。到至元十七年(1280)完工后,仍称
北运河,到在明朝后期才改称北运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为使漕粮直接入京,
孛儿只斤·忽必烈又采纳
郭守敬的建议,兴工开凿通州至
元大都里的
运粮河。此役耗时一年有余,用工280余万。通过上述三大工程,从
北京市至
杭州市的
大运河缩减到了3500余里,名符其实的
京杭大运河也由此正式定型。
北运河从1280年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线,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河西务一跃而成为京要塞,
漕运咽喉,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官高权重、物极繁华的
京东集团重镇。
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
元初,鼎盛于
清代中叶。纵观它的每一步发展历程,无不与运河紧紧相连。所以,说运河造就了河西务,运河是
母亲河,实在是恰如其分,毫不夸张的。
公元608年,
隋炀帝开凿
大运河,开通了
北京市至
杭州市的水运通道,河西务因紧靠运河西岸而得名。
元朝定都北京以后,军需官俸无不仰给
江南,河西务便成了出入京都的水路咽喉,因而,历代朝廷在这里设置的钞关、驿站、武备等各种衙门曾多达十三个,最高官阶为
正三品,足见地位之显要,明
隆庆六年(1572),河西务始建砖城。此后的数百年间,因其繁华而素有“京东第一镇”和“津门首驿”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河西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又以空前的成就,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唐山地震后,镇址迁移到京津公路两侧。这里距
北京市、
天津市各60公里,恰居两市正中。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河西务已经成了一座新兴的小城镇。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全镇共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997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850元,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为此,多年来河西务一直身于天津名镇行列。
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
元初,鼎盛于
清代中叶,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朝廷执掌,君王瞩目的地方。数百年间,历朝历代均在此设官置府。从而使这个临河小镇逐渐成了
漕运咽喉、榷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论其官高权重,足使上级州县望尘,更非寻常村镇可比。故此,上从国史县志,下至诗文典籍,内中多有对河西务的记述。因其地位显要、市景繁荣,早在明朝即有了"京东第一镇"之称。为丰富武清历史,发掘运河文化,现集成《河西务说古》一册,收录短文20篇,从不同角度对河西务有关的史料、传闻进行了搜辑整理。此番尝试,一者为积攒素材,着手为
编修《河西务镇志》打些基础;二者为引起各方重视,听取各方意见,以求减少修志中的错误;三者为争取时间,配合当前的决策、规划及对外宣传工作,尽快提供一些有用的历史资料。
从地图上看,河西务它座落在津京两地中间,是个小有名气的大镇、古镇。我国著名的人工
大运河和津京公路,就是沿着镇子的东西两侧穿行南下。在《
醒世恒言》书中,明代
宣德年间,曾记录过河西务的故事。在《
永庆升平全传》书里
清代年间也记录过河西务张广泰的故事。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河西务镇下辖51个行政村:肖庄村、三街村、四街村、五七村、扶头前街村、扶头后街村、周羊庄村、上刘庄村、土城村、北三里屯村、刘坟村、包楼村、大龙庄村、小龙庄村、
郑庄村、奶母庄村、前
白庙村、中白庙村、东白庙村、高庄村、索庄村、白庄村、唐庄村、岳庄村、
四间房村、石桥辛庄村、孝力村、东西陈庄村、韩庄村、宝石庄村、龚庄村、南仓村、大沙河村、小沙河村、马头村、木厂村、庄村、秦营村、黄屯村、里庄村、陆庄村、水牛村、毛窑村、大友垡村、瓦屋村、上辛庄村、北大辛庄村、崔楼村、合义庄村、东西仓村、羊坊村 。
截至2020年6月,河西务镇下辖1个社区、51个行政村:五七村、三街村、四街村、周羊庄村、土城村、大龙庄村、
郑庄村、小龙庄村、北三里屯村、上刘庄村、奶母庄村、前白庙村、中白庙村、东白庙村、索庄村、高庄村、白庄村、唐庄村、岳庄村扶头后街村、扶头前街村、
四间房村、石桥辛庄村、东西陈庄村、肖庄村、宝石庄村、刘坟村、包楼村、孝力村、
韩庄村、龚庄村南仓村、
崔楼村、合义庄村、北大辛庄村、上辛庄村、羊坊村、东西仓村、马头村、木厂村、小沙河村、庄窝村、黄屯村、北里庄村、秦营村、
水牛村、陆庄村、大友垡村、毛窑村、瓦屋村、大沙河村、东兴里社区 ;镇人民政府驻肖庄 。
2016年辖1个社区居委会,54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河西务镇辖区总人口40412人,其中城镇单位人口4538人,总人口中,男性20349人,占50.4%;女性20063人,占49.6%,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另有少数民族2929人,其中
回族281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 。
截至2019年末,河西务镇有
户籍人口46088人 。
自然资源
本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浅层
地下水资源丰富,渠道纵横,机井密布,生产条件良好。是本地区著名的粮食、蔬菜和
副食品基地。农业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交通
在镇域之内,有103国道和
京津塘高速公路高速通道两条国道纵穿南北(正在修建的京津塘高速复线、
京津快速路、
北京-上海高速公路在镇域西侧也有出口),区级路网横贯东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本镇为起点,到
北京市和
天津市市区,公路行程不足40分钟;到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机场各为65公里;周边还有
京哈铁路、京九等
铁路干线通过。
交通运输境内有京津公路、高河公路、崔大公路3条公路干线交会 。
社会
基础设施
本镇是
天津市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城镇建设水平较高,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市农村处于领先地位。用电全部实现专线专供,供电能力、供电质量都有保障。通讯便捷,装机总量达10000余门,普及率超过90%。全镇范围内,自来水入户率、全日供水率都达到100%。
教育
2011年末,河西务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1056人,专任教师385人;小学10所,在校生4847人,专任教师37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1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
河西务镇初级中学
河西务镇初级中学始建于1993年。学校占地面积36430平方米,
建筑面积6360平方米。校园建设了艺术长廊、宣传标志,彰显了学校文化魅力。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阶梯教室、运动场等教学设施配备齐全。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音乐教室、
多媒体教室、
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均按标准进行配置。办公实现了自动化。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现有学生998人。教职工101人,学历达标率100%,本科学历占教职工总数的70%,高级职称教师31人,中级职称教师56人,市级优秀教师2人,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16人。
为实现“让社会放心,让家长满意”的办学承诺,学校以“文明、勤奋、健康、活泼”为校训,确定了“合力抓常规,重点抓质量,突出抓课改,关键抓课堂”的整体办学思路。以“实施高效教学”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校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艺术、
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先后被评为
天津市义务教育示范校、
武清区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区级绿色学校、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区级优秀团支部、法制教育先进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校教师有186篇论文、65个
课件、42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录像课分获国家级,市区级奖励。有13名教师在全区第六届双优课评比中获奖,1名教师获市级双优课
三等奖。
河西务镇首驿小学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多人,54名教职工,其中中级职称教师32人。学校建有设施齐全的
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仪器室、音美教室、电教室、电子备课室、大队部,每个专用教室都配备了专兼职管理人员,健全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校园布局处处体现文明、健康氛围。
学校制定了整体发展规划和《学校章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在
行政管理上实行层级管理,一岗双责,使各项决议自制定到实施落实环环相通。在全面落实《小学管理规程》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形成“勤学向上,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牢固树立“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创新为本”的人才观、质量观,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全体干部教师坚持“身正、业精、敬业、爱生”的指导思想,树立“不让每一个学生落后”的工作目标。体育成绩显著,学校先后向区体校输送了8名运动员,其中1人连续两年打破区记录,1人打破一项市级记录。
学校先后被评为
天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区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区级中小学大课间评比活动优秀单位、区级落实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新课程改革经验2007年被刊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成果文集》,2007年学校的“品牌建设样本校”工作获全区首批立项。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河西务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51个,农家书屋51个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河西务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个,
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3129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
社会保障
2011年,河西务镇最低生活保障户343户,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70人,敬老院1家,床位约20张,收养17人 。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河西务镇有邮政局1个,投递点370个,乡村通邮率100%,
固定电话用户1.1
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60%;移动电话普及率约为40%,互联网用户78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00多万元 。
给排水
2011年末,河西务镇
镇区有自来水厂2座,水塔5座,铺设干线水管312千米,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量18吨 。
供电
2011年末,河西务镇镇区有35千伏
变电站1座,
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万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0万兆伏安,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51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6%,供电可靠率9.79% 。
燃气
2011年末,河西务镇镇区有天然气管线5千米,供气站1个,天然气用户800户,燃气普及率为6.1%,月天然气平均用量3000立方米
经济
综述
2011年,河西务镇财政总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 。
2019年,河西务镇有工业企业65个,
规模以上企业1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4个 。
河西务镇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依托农业部定点的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大沙河市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该镇大力扶植和引导农民加快设施化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0000亩,年产蔬菜4亿多公斤,是
武清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镇里有国家级的津武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有京津两地规模最大、成交量最高的蔬菜批发市场,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大型蔬菜保鲜冷库,有专营无公害蔬菜的配送公司,有信息灵通、交易活跃的100多个运输销售专业经纪人,全镇种养业全面走向了产业化、市场化轨道,形成了产购销一条龙的流通网络。每日清晨,带着露水珠的新鲜蔬菜,在采摘下来1小时的时间里就可以摆到首都
北京市和
天津市的各大蔬菜市场。起步早,基础较好的工业企业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主要行业有毛纺、服装、地毯和工艺品及金属件
冲压等,企业总数60余家,资产总值达3.8亿元。特别是工艺制品的生产,在国内外都是威名远播。风格各异的
青铜器
仿制品俏销亚、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享誉国内青铜文化之宝的“
马踏飞燕”,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龟蛇”,也有备受宗教人士崇拜的乔答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以及中国
秦汉雕塑精华的“
兵马俑”。
利用本地一种特殊泥土加工生产出来的黑陶,造型古朴,
纹饰粗犷,具有原始质地
美的集团同时还具有形神兼备、格调高雅的艺术风格,曾一举在第20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易会上,荣获展品评比
一等奖,深受
广州市、深圳、
上海市、北京等地高级宾馆、艺术单位和国际友人青睐。国家外交部曾一度通过外贸部门订制黑陶工艺品,专门陈设在驻外
大使馆。
作为天津市政府批准的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近年来河西务镇累计投资3亿多元进行城镇建设。先后建成了教育园区、商贸小区、居民小区、津门大市场以及居民集中供水、公路扩建等一大批建设项目,极大促进了全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全镇各类工商户已达到1000余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1万人。
主要是城市的载体功能比较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体育、娱乐设施较少。现正加快向新兴领域、新型业态转变,展示出美好的前景,蕴涵着无限商机。
第一产业
2011年,河西务镇农业主要
经济作物有蔬菜,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2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等设施2.6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蔬菜销售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
第二产业
全镇现有工业企业90余家,主要行业为地毯、毛衫、服装、毛纺、木器、工艺制品等。产品以外贸出口为主。镇内建有产业园区,设施配套齐全。同时本地劳动力资源充足,工资成本较低,投资回报丰厚。
第三产业
2011年末,河西务镇
大沙河蔬菜批发市场1个,是农业部定点蔬菜批发市场,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年交易量40万吨,交易额3亿元 。
文化
地名由来
交通运输,因镇政府驻地位于
白河西岸,且元代之初,曾设榷税务关于此,故以此命名,并称河西务 。
无论大街小巷,都有它具体的名字,如:上口回回营、西烧门、盐店后、西门、木头市、鸡市口、后道、
东坑镇、后街、窄街子、横街子、药庙街、老爷庙、良庵、东门、下口回回营。
河西务的名胜古迹
河西务的名胜古迹名不符实,但陌生人听起来很有趣味、很有吸引力,如:一步三座庙、两山夹一井、隔着透龙碑,看见榕树花。
河西务周围密集的村庄
河西务是个大镇名副其实,周边就近,十头八里有上百座村庄围绕着它就足以证明。单说贴近镇子二三里的村庄也有几十个,由北顺时针数数看:
罗庄区、东西双街、太平庄、王庄、土城、三里屯、豆丝辛庄、大龙庄、小龙庄、果园龙庄、郑庄、庞庄、大刘庄、小刘庄、大周庄、小周庄、杨庄、东陈庄、香庄、仙庄、沙庄、肖庄、宝石庄、韦庄、小季庄、龚庄、刘坟、曹庄、包楼、南仓、前窑、后窑、王家庙、车营、玄地庙、上下马头、上龚庄。现在有的村庄已经合并、有的村庄已经消失。
河西务最热闹的节日
每年正月十五日元霄节,即
元宵节。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各种
字花由周边各村庄向镇上集中,从早到晚,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拥挤得水泄不通。高跷会、小车会、中幡、大鼓,一拨接着一拨,各档花会各显其能,相互争斗。家家门口摆茶桌,放鞭炮。晚上,各家店铺门前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照得街道红彤彤的。
农历四月二十八
北顶娘娘庙,五月初一
药王庙庙会,又是一个欢快的日子,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加上唱大戏,耍杂耍。各种物品云集到庙会来卖,另是一番景象。
河西务特色小吃
河西务有许多特色小吃,至今想起令人馋涎欲滴,如:枣茶汤、糜子面糕、桂花味凉羔、豆瘥羔、黄米面炸羔、花生粘、三角芝麻糖、
小豆腐。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
人文环境
本镇民风淳朴,社会稳定,重文明、守信誉,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两迁镇治
自明朝以前,河西务就以二四六九为集日。镇治和集市迁到新址后,那些粮食市、
翅果油树市、牲口市、菜市、渔市、鸡市、破烂市等就分设于各条街道上。每逢集日,货摆两侧,人行道中,熙熙攘攘,满城喧嚣。这种沿街为市的形式,促使各家店铺纷纷向主干街道集结,因此形成了几条繁华的商业街,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那条中心大街。这条街从东稍门外直通西稍门外,全长约三华里,那些有名的
商号大都跻身其中,前后三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河西务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这次镇治迁移,对聚集人流物流,拓宽财源商机,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保持
京东集团名镇地位,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河西务的前两处镇治,都紧靠运河,七百多年间,深得水路交通之利。至清末民初,
漕运衰竭,公路兴起,河西务失去了往昔的交通优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剧增,原有的
集镇不论位置还是空间,都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度迁移镇治已是势在必行。从那时起,首先有
粮库、供销社、邮电局等一批单位搬到了京津公路两侧。1976年,镇政府(时称公社)正式决定搬迁。是年开始筹建,翌年竣工,整个机关正式搬到了现在的地点办公。1985年时,集市最后一个从旧址搬出,此次搬迁终告结束。河西务旧治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间艺人
河西务镇五七村有一个制作黑陶的老艺人,经他手制成的黑陶数不胜数,且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吸引了无数爱好者争相收藏。近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笔者登门采访了他。已是
花甲年纪的老艺人名叫路学成,从事黑陶制作已近20个年头。问起当初如何开始黑陶制作的经历,路学成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武清范围内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当时在五七村发现了大量不知是什么年代的陶器碎片,还挖出一个陶窑遗址,但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的历史价值,遗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到了七十年代,一次和朋友闲聊,路学成无意中说到这件事,多少懂得一些陶瓷知识的朋友告诉他,选窑址基本是哪有制作陶器的原料(
黏土)就选哪。既然五七村当地有窑址,可以初步断定当地的土质是适合制作陶器的黏土。路学成后来将当地的土和挖出的陶器碎片一同拿到
天津市地质部门鉴定,证实了朋友的推断。
1987年上半年,一个
张明山的艺人看准黑陶制品的市场前景,想要自己开办工艺品厂,四处寻找厂址。路学成知道这一情况后,找到此人并告诉他五七村有适合
黑陶制作的黏土。此人前往考察后,表示希望彼此合作建一个工艺品厂。当年6月,以村委会的名义办起了黑陶工艺品
加工厂,路学成成为工厂的主要负责人,并很快成功地做出了第一批黑陶制品。有了产品后,如何打开销路成了问题。1988年3月,路学成带着部分产品南下
广州市参加了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刻在那里引起了反响,卖出了第一批产品。后来,路学成又带着产品全国各地跑销路。到九十年代初,产品销路进一步打开,工厂也得到发展。1992年,一位
美籍华人慕名前来,在考察后表示愿意和他们合资办厂,并负责在美国等几个国家的销售。1996年,工厂改制,路学成便自己承包了下来。当仿制秦始皇
兵马俑开始在国内外热销的时候,经积极争取,路学成获得了兵马俑的仿制权。由于制作的兵马俑与真物十分相似,一经推出便备受青睐,产品全部销往国外。除此之外,企业还获得了
天津市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称号,产品允许被摆在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销售。他们做的仿古说唱俑还被
中国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栏目放进了直播间里。
钞关要塞
河西务的"务"字,当"从事"讲。大约从宋代起,凡从事税收的官员通称"五官"。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以"务"为名的地方,如河西务、太子务、粮务、周家务等,都曾是古代税关的所在地。
在河西务榷税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从考证。查新版《
武清县志》,
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有在"河西务一带设
养马场数处"的记载,这是最早见到的"河西务"称谓。此后置屯田卫、驻漷州治,穿河西务河,设驿站和漕运使司等等,河西务的名字才随处可见。由此推测,河西务税关应该是在宋元之交设立的。所以,河西务榷税始于
元初便成了通用说法。至十三世纪中叶,
元朝统一中国,并定都北京,通过
疏浚开凿、裁弯取直,将
北运河一段正式纳入
京杭大运河主流。河西务由此一跃而成了出入京师的水旱码头,河西务税关的地位也日趋重要,逐渐成为户部直属的税收机关,称"务关"。因当时已通行用货币纳税,故又称"钞关"。
元朝仅存89年,便被明朝取代。但河西务税关并未因此沦没。至
朱瞻基宣德四年(1429),户部将天津钞关移至河西务,并被升格为户部分司。按明朝规定,凡进京
商船均需在河西务钞关领取红单,到北京崇文门后再凭单缴纳捐税。其中商品税率为三十取一,还要视船只大小而论定。据
隶书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
京杭大运河上的载重大船已达11700余艘,外加官家的
北洋水师船、驿递船及民间商船,常年从事
航运的船只不下两万艘。当时朝廷允许官船挟带私货沿途出售,每只船限定不得超过60石粮。而实际上各船的挟私规模都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当这些官船放空南下的时候,又将沿途的大批商品运到了南方。除此之外,还有上万只的民间
商船往返其间,使3500余里的
大运河沿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通市场,并造就了50余处沿河商埠和商业城市。
清朝入主中原后,这条运河经济带继续发展,到康乾时期,已经达到了顶峰。不仅
皇商、官商、民商并举,更兼有海运的兴起和加盟,使得
江南的"南货"、
岭南的"广货"、
川黔铁路的"川货",以及从海上进口的"洋货"都源源不断的沿河北上,极大地带动了两岸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业都市的扩张。此时的
京杭大运河已然成了沟通南北的一大经济动脉,为历代朝廷开辟了巨大的财源,高峰时大运河商税曾占到了全国农业税收的一半。
河西务钞关于清康熙六年(1667)迁往
天津市,因其位于天津城的北门外,故被称之为"北大关"。在河西务钞关存在的数百年间,它直属中央、总辖南北,为元明清三代的国计民生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河西务也因为这座钞关的存在,而成了声名远扬的京东名镇。对此,曾有很多史籍、诗文做过具体描述。元人
傅若金称河西务:"驿路通畿甸,
敖仓俯漕河"。"燕蓟舟车会,
江淮汽车贡赋多。"明
隆庆六年(1572),武清知县
李贲对河西务的描述是:"铁瓮新城十万家,闾阎旧俗竞繁华。堤连第宅公勋店,岸拥旌旗使者。税榷五材充国计,商通四海足生涯。会同诸夏咽喉处,名利烟波炫
晚霞。"明人
蒋一葵在《长安客语》中,为河西务留下了"两岸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为京东第一镇也"的千古评价。
旅游
慈航禅林在武清县河西务孝力村。为
佛教寺院。原有正院和东、西跨院。现仅存正院的山门和前殿。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
清代风格。山门面阔3间,进深1大间前后廊,青瓦硬山顶。前殿面阔3间,进深1大间,7前后廊,黄
琉璃瓦硬山顶。
建筑结构和装修别具特色,明间两侧柱间梁架采用
抬梁式,山面梁顶的中柱为通柱,从地面柱础直达脊檩之下,仿穿斗式,在
天津市地区少见。檐下檩、垫、枋三件做法,施旋子小点金彩绘。禅林寺为佛教寺院,在河西务孝力村西北,是当地著名的古刹之一。因目前尚无处查证,故对该寺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1961年11月14日,当时的武清县人民委员会将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至今犹存。
据说在禅林寺座落之处,原为一个尼姑庵,后来颓废成墟,被
弘慈广济寺改建为庙。所以乡间一直传说孝力禅林寺是
广济寺的分寺,它的"根"在北京。此庙建成若干年后,逐渐变得破败不堪。后因住持方丈为皇家治病得愈,皇上受僧所请,遂拨帑银重修此庙。新庙竣工后,又御笔亲题"敕赐慈航
禅林"
匾额一块。此匾黑地蓝字,落款处有帝号干支,在前殿门楣上方一直悬挂到解放前夕。
参考资料
镇街简介.中共天津市武清区委宣传部官方账号.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