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尺蠖
昆虫纲鳞翅目的动物
枣尺蠖(学名:Chihuo zao Yang),属鳞翅目尺蛾科。幼虫1龄幼虫黑色,有5条白色横环纹;2龄幼虫绿色,有7条白色纵走条纹;成虫雌蛾体长12-17毫米,灰褐色,无翅。中国南北方枣区普遍发生,以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浙江省等省受害较重。以幼虫为害枣、苹果、梨的嫩芽、嫩叶及花蕾,严重发生的年份,可将枣芽、枣叶及花蕾吃光,不但造成当年绝产,而且影响翌年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蛾体长12~17毫米,灰褐色,无翅;腹部背面密被刺毛和毛鳞;触角丝状,喙(口器)退化,各足胫节有5个白环;产卵器细长、管状,可缩入体内。雄蛾体长10~15毫米;前翅灰褐色,内横线、外横线黑色且清晰,中横线不太明显,中室端有黑纹,外横线中部折成角状;后翅灰色,中部有1条黑色波状横线,内侧有1黑点。中后足有1对端距。 卵椭圆形,有光泽,常数十粒或数百粒聚集成1块。初产时淡绿色,逐渐变为淡黄褐色,接近孵化时呈暗黑色。
成卵
扁圆形,径长0.8~1mm,初产时灰绿色,孵化前变为黑灰色,卵中央呈现凹陷时即将孵化。
幼虫
幼虫共分5龄,要经4次脱皮。第一龄和第五龄各10天左右,第二至四龄共10天。一龄:初孵化时体长2mm,头大,体黑色,全身有6条环状白色横纹,行动活泼。二龄:初脱皮体长5mm,头大,色黄有黑点,体灰色,出现白色横纹8条,环状纹仍未消失,但已褪为黄白色。三龄:初脱皮体长11mm,全身有黄黑,灰3色断续纵纹若干条,头部小于胸部,头顶有黑色点。头胸接近处为黄白色环状纹,各节与深灰色的环纹,气门已明显。行动敏捷,食量增加。四龄:初脱皮体长17mm,头部比身体细小,淡黄色,生有黑点和刺毛,体有光泽,气门线为纵行黄色宽条纹,体背及体侧均杂生黄、灰、黑 断续条纹,各节生有黑点。五龄:初脱皮体长28mm,老熟幼虫体长46mm,最大长51mm。头部灰黄色,密生黑色斑点,体背及侧面均为灰、黄、黑三色间杂的纵条纹。灰色纵条较宽,背色深,腹面色浅。气孔呈一黑色圆点,周围黄色。胸足3对,黄色,密布黑色小点,腹足及臀足各一对,为灰黄色,也密布黑色小点。个体间有的色深些,有的色浅些。1龄幼虫黑色,有5条白色横环纹;2龄幼虫绿色,有7条白色纵走条纹;3龄幼虫灰绿色,有13条白色纵条纹;4龄幼虫纵条纹变为黄色与灰白色相间;5龄幼虫(老龄幼虫)灰褐色或青灰色,有25条灰白色纵条纹。胸足3对,腹足1对,臀足1对。
幼蛹
纺锤形,雄蛹长16mm,雌蛹长约17mm。初为红色,后变枣红色。
生活习性
蛹在土中5~10cm处越冬。翌年3月下旬,连续5日均温7℃以上,5cm土温高于9℃时成虫开始羽化,早春多雨利其发生,土壤干燥出土延迟且分散,有的拖后40~50天。雌蛾出土后栖息在树干基部或土块上、杂草中,夜间爬到树上,等雄蛾飞来交配,雄虫具趋光性。卵多产在粗皮缝内或树杈处,每雌可产卵千余粒,卵期10~25天,一般桑发芽时开始孵化。幼虫共5龄,历期30天左右,幼虫可吐丝下垂,5月底到7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入土化蛹越夏和越冬。
发生规律
1年1代,有少数个体以蛹滞育2年完成1代,以蛹在树冠下3~20厘米深的土中越冬,近树干基部越冬蛹较多。翌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成虫羽化期,羽化盛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雌蛾羽化后于傍晚大量出土爬行上树;雄蛾趋光性强,多在下午羽化,出土后爬到树干、主枝阴面静伏,晚间飞翔寻找雌蛾交尾。雌蛾交尾后3日内大量产卵,每头雌蛾产卵量1000~1200粒,卵多产在枝权粗皮裂缝内,卵期10~25天。枣芽萌发时幼虫开始孵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孵化盛期。3~6月为幼虫为害期,以4月为害最重。幼虫喜分散活动,爬行迅速并能吐丝下垂借风力转移蔓延,幼虫具假死性,遇惊扰即吐丝下垂。幼虫的食量随虫龄增长而急剧增大,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枣尺蠖成虫的羽化受天气影响很大,气温高的晴天出土羽化多,气温低的阴天或降雨天则出土少。
防治方法
(1)阻止雌成虫、幼虫上树成虫羽化前在树干基部绑15--20厘米宽的塑料薄膜带,环绕树干一周,下缘用土压实,接口处钉牢、上缘涂上东方黏虫药带,既可阻止雌蛾上树产卵,又可防止树下幼虫孵化后爬行上树。粘虫药剂配制:黄油10份、机油5份、菊类药剂1份,充分混和即成。
(2)杀卵在环绕树干的塑料薄膜带下方绑一圈草环,引诱雌蛾产卵其中。自成虫羽化之日起每半月换1次草环,换下后烧掉,如此更换草环3-4次即可。
(3)敲树振虫利用1、2龄幼虫的假死性,可振落幼虫及时消灭。
(4)药剂防治在3龄幼虫之前喷洒1500倍25%山东天达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灭幼脲3号或2000倍20%天达虫酰肼药液1—2次,可有效地消灭枣尺蠖幼虫危害。
(5)保护天敌据在河南新郑调查,肿跗姬蜂、家蚕追寄蝇和彩艳宽额寄蝇,以枣尺蠖幼虫为寄主,老熟幼虫的寄生率可以达到30%-50%。应注意保护。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虫
成卵
幼虫
幼蛹
生活习性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