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儿女情》是《黄河三部曲》的一部分,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民族歌舞晚会。该作品曾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38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上演,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黄河儿女情》于1987年首次亮相,当时它作为一个山西民歌舞蹈晚会在
承德市的华北音乐舞蹈节上进行了展示。随后,该剧目受邀参与了第一届
中国艺术节的闭幕演出,并在国庆38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演出,从而声名鹊起。专家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为80年代民间歌舞的振兴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剧目的创作团队精心挑选了约30首山西民歌作为基础素材,并在此基础上编排了12个舞蹈片段。这些舞蹈围绕着劳动、爱情、欢乐三个主题展开,共同构建了这个大型歌舞的核心框架。导演通过戏剧化的连续叙事手法和现代歌舞的表现技巧,灵活地将歌唱、舞蹈以及两者相结合,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角色形象。从开场的序歌开始,剧中描绘了
黄河边的纤夫形象,以此引入了这片黄土地的独特氛围。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看到杨柳依依、牧羊歌声响起的画面,进而引出勤劳的农民形象。劳动激发了爱情,情侣们在桃花盛开的树林中嬉戏追逐,生动地呈现了黄河沿岸的生活风情。
《黄河儿女情》精选了近30首山西民歌作为基础材料,并以此为依托编创了12段舞蹈。晚会通过劳动、爱情、欢乐三大部分相衔接,构成了大型歌舞的主体骨架。编导们采用了
戏剧性的连贯手法和现代歌舞的表现手段,不拘一格地展现内容和人物。
在表演中,极度变形和夸张的外部动作与极其纯真的内心情感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例如,在《看秧歌》中,通过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变化,反映出秧歌表演的艺术魅力,演员表演憨态可亲,勾勒出山妞的心态。
作品运用极富个性的动作形态刻画了极富个性的人物。如《
送情郎》中,演员全凭肢体动态和关节律动,在没有灯光直接照明的情况下,表现了缠绵揪心的“不了情”。
整个作品由山西民歌连贯,12段舞蹈与音乐结合紧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一些舞段中巧妙地揉合了
现代舞、
迪斯科、
爵士舞甚至
Breaking的动律,使整个作品具有变化,新颖而有现代气息。
《黄河儿女情》不仅是一台民族歌舞晚会,更是黄河文化的深刻体现。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
黄河儿女的内在情愫和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形式上,晚会弘扬歌舞之长,或歌伴舞、或舞伴歌、或表演唱,努力做到新鲜诱人、多姿多彩、醋味浓郁、以情感人、引人入胜。其核心是个“新”字,即让古老的
民俗音乐重放异彩,必须要进行再创作。
晚会的乐队配置以
民族乐队为基础,加一组电声乐器的所谓混合乐队形式,以突显其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