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后案》是一部由清代学者王鸣盛(1722-1797)编纂的辨伪书籍,共分为三十卷。王鸣盛自幼跟随沈德潜学习《诗经》,后向惠栋请教经义。他在汉学领域颇有建树,同时涉猎金石、目录等学科。王鸣盛治经以推崇马融、郑玄之学为主旨,治史时勇于挑战传统观点。此书初稿始于乾隆十年(1745),最终完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成为他治经的重要成果之一。书中主要阐述了郑玄的一家之见,即马融、郑玄所注释的《尚书》实际上是孔壁出土的真实古文版本。王鸣盛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资料来补充和完善郑玄的注释,对于已经缺失的部分,他会引用马融、王肃的传疏加以补充。此外,他还加入了自己对正确解释的理解,并对马、王与郑玄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辨别和纠正。尽管有人批评他的方法过于依赖马、郑,但他仍被认为是一位有价值的辨伪学者。该书有多个版本流传,包括乾隆四十五年的刻本、收录于《四库全书》以及《皇清经解》之中。
内容简介
《尚书后案》是王鸣盛治经的代表性作品,旨在阐发郑玄的学术思想。他认为马融、郑玄所注释的《尚书》是真正的孔壁古文版。为了完善这一理论,王鸣盛广泛查阅各类文献,收集并整理了郑玄的注释。当遇到郑玄注释中有遗失或不足的地方时,他会借助马融、王肃的传疏来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王鸣盛还添加了自己的见解,以便更好地阐明正确的含义。如果发现马融、王肃的注释与郑玄的观点不同,他会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哪种说法更为可靠。虽然有人指出了王鸣盛这种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即过分倚重马、郑的学说,但他仍然被视为一位重要的辨伪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