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礼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刘效礼,男,汉族,1943年生,山东省寿光市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兼职研究员,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委员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理事,专家组成员,“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石家庄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经历
1962年7月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6年10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解放军陆军参谋学院电视编导系学习。
1966年10月被特招命令退伍,调入中央电视台任编辑 ;
1979年对越作战结束后,根据叶剑英元帅关于从事军事报道的应由现役军人承担的指示,第二次入伍穿上了军装,并被授予营级职务 ;
1992年任中国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 ;
1996年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 ;
1980至198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先进工作者,其中一次为广电部先进工作者,1983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8年评为高级编辑。
1991年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199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9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2003年获“中国电视金鹰奖20年突出成就奖”。 2004年获“中国电视学术奖评比十周年特别贡献奖”。
2020年10月18日,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终身成就电视艺术家奖。
主要成就
拍摄了400余部纪录片,代表作:
《说凤阳》
望长城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望长城》
《中华之剑》
《中华之门》
《解放战争著名战役》
《孙子兵法》
社会任职
199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获得荣誉
人物故事
刘效礼将军不寻常。他的舞台不是战场和军营,而是千家万户的荧屏。他不佩一枪一弹,没有指挥千军万马,而是带领一个肩扛摄像机的团队,走遍祖国河山,用镜头记录一个民族的历史。
在40年的职业生涯里,刘效礼共拍摄了400余部纪录片,创造了中国电视界的许多第一:是亲历国际劳动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重大庆典直播活动最多的电视人;是唐山地震发生后,最早赶到灾区拍摄灾情的新闻记者;是在《说凤阳》里首次披露中国农村大包干真实情况的探索者……他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获得者,也是身为将军的纪录片一代宗师:一部《望长城》,奠定了中国纪录片新的里程碑;三部伟人传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让领袖走下了神坛,走近了人民,开创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新形态;8集《中华之剑》则创下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神话……给红色中国续家谱、书写影像史记,是他一生的追求。
刘效礼说:“选择电视,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将军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感谢命运,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让我有了今天。”
刘效礼第一次看电影是在小学五年级,这是一部关于苏联集体农庄的纪录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们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已有了创办电视事业的构想。但这对于一个生长在山东潍坊寿光的农家子弟来说,实在太遥远,似乎没有一点关联,直到他后来糊里糊涂进了电视圈,平生才第一次见到了电视。刘效礼:“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干一辈子电视。”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人物故事
参考资料